本報記者 徐洋
我國集群通信從模擬到數字,一直以來都被歐美兩大標準TETRA和iDEN壟斷。在這種情況下,中興通訊和華為分別推出了自主創新的GoTa和GT800兩大集群通信國産標準,這兩大標準不僅基於應用更加廣闊的CDMA、GSM技術標準,同時也在性能、互聯互通、終端多樣化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並且與運營商合作實現了商用。
集群通信的概念進入中國20年來,雖然技術上還有很多不成熟,整個産業鏈還不完善,但是集群通信從無到有,再到研究出我國自主的集群通信標準,這些成就給我國集群通信産業帶來了質的飛躍。尤其是國産集群標準的出口,為我國在集群通信領域取得了話語權,促使了集群通信市場不斷壯大。
國産標準應運而生
同人們所熟知的移動通信系統一樣,集群通信也經歷了從模擬向數字的轉化,而且其數字化的轉化比公網移動通信的更快更徹底。相對於公眾移動通信而言,專用集群通信主要是為特定的人群提供移動通信服務,如為企事業單位和公用服務單位提供的無線電調度、自動撥號等服務。
我國集群通信發展大致可分為下列幾個顯著的階段:
我國于1989年開始引進模擬集群系統,1990年投入使用,1993年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1995年以後發展緩慢,到1999年,全國模擬集群系統信道總數不超過1萬,用戶總數大約只有20萬。
1980年之前,我國的專用移動通信還是車載電臺之間構成的同頻單工網(網狀網絡結構),或由基站和車載電臺構成的異頻單工網(星狀網絡結構)以及由對講機構成的系統。直到1985年才出現了真正的集群通信系統(trunked communication system)。這時的集群通信就是我們目前所熟知的概念,它是一種採用多頻道中繼(trunked)技術的能提供調度電話通信服務功能的專用移動通信系統。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數字通信技術的引入,集群通信由模擬體制發展成為數字體制,延伸出“數字集群”通信系統。該技術主要特徵是:調製方式由模擬發展為數字,多址方式由FDMA發展為TDMA,通信業務由話音發展為數據和話音,組網方式更加靈活。
信息産業部無線電管理局為了支持和指導我國數字集群通信的發展,于2001年、2002年以及2003年陸續發佈了3個重要的文件。尤其是信息産業部于2001年7月11日發佈的信部無[2001]518號文件,在“關於800MHz集群頻率使用管理有關事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停止為800MHz模擬集群通信系統指配頻率,加強800MHz數字集群頻率集中管理。而且,還規定2005年12月31日之前所有模擬用戶都要轉到數字集群共網上。
“模擬集群退出市場一方面是為了技術換代,另一方面,現有模擬集群系統存在的老化問題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中國衛通無線通信部副總經理孟玉梅説,“目前,大部分的模擬集群網存在設備陳舊、更新和升級困難、維護經費難以保證、終端壽命到期等問題,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需要,必須以新的數字系統來取代。”
從此,模擬集群通信退出專網通信的舞臺,數字集群通信開始步入人們的視線。因為模擬集群在國外發展已經非常成熟,而我國在這方面涉足較晚,所以數字集群的出現也為我國自主創新的數字集群通信標準的出臺培育了必要的生長土壤。
與國際標準一爭高下
正當數字集群通信市場在國內逐步興起之時,國內的通信生産商研發的數字集群通信系統開始進軍集群通信市場。國內通信製造商華為和中興分別基於GSM和CDMA制式開發出新一代數字集群通信系統GT800和GoTa,大有與TETRA和iDEN一爭高下之勢,再加上國內一些運營經驗較豐富的運營商的積極商用試驗,我國數字集群市場在短短幾年內取得了飛速發展。
2004年5月,在愛爾蘭首都召開的3GPP GERAN技術規範組第24次會議上,與會代表全票通過了關於華為GT800的4項提案,內容涉及GT800頻率標準立項、核心規範、基站測試規範和終端測試規範。這些提案獲得通過,這意味著GT800成為國際標準組織認定的第一個中國數字集群規範,這也為中國數字集群通信打入國際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4年11月,信息産業部確定,華為GT800和中興GoTa共同成為中國集群行業參考性技術標準規範。中興CDMA事業部GoTa産品總工劉金龍向記者描述了GoTa當時標準化工作的飛速進展情況。據劉金龍介紹,從2001年開始中興就召集集群通信專家來做相關的技術研究,並在美國成立專門的研究中心。2003年,中興開始啟動GoTa標準的測試工作。2003年底,中興便開通了瀋陽和濟南兩個試驗區的GoTa網進行試商用。中興在短短3年內便將GoTa標準測試成功並推向國際市場。
“中興通訊當時考慮研發自主創新的集群通信標準時,主要是看重集群通信市場的巨大發展潛力。”劉金龍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經濟的發展,集群通信市場空間肯定也會越來越大,這就更需要我國擁有自己的集群標準來拓展市場。雖然當時的TETRA和iDEN技術上都相對比較成熟,但是由於國外廠家壟斷,終端和設備的價格較高,致使很多設備使用商都叫苦不迭。同時,由於TETRA和iDEN都是基於TDMA制式的,而未來移動通信的發展方向CDMA制式的集群通信系統還沒有任何廠商來做。基於這種考慮,中興研發了基於CDMA2000的GoTa標準,而且該標準的終端價格也只是歐美産品的1/3到1/4。”
相對中興的GoTa而言,華為則認為基於GSM技術的GT800在集群通信的後續共網移動通信的延續性上更有優勢,同時GT800極高的性價比也是其決勝集群通信市場的利器。據華為GT800技術人員介紹:“由於國外標準下的TETRA和iDEN設備、終端價格居高不下,華為就是看準了GSM技術長期發展的潛力,以及GSM成熟産業鏈帶來的成本優勢,全球有幾十億用戶在使用GSM技術,網絡遍佈全球的每一個角落,這是其他已有數字集群技術所無法比擬的;同時GSM基於時分多址技術,非常適合作為數字集群的基本技術,能夠實現具備專業性能和保證服務質量的集群功能,滿足行業用戶的高效通信需求。GT800定位在為專業用戶提供高性能的數據集群服務,目的就是幫助運營商發展高價值的企業用戶,這些用戶是運營商的主要利潤來源。”
可以説,GoTa和GT800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技術差異化之路。這兩種標準雖然都基於歐美基礎制式,但通過中興、華為的自主創新為我國在世界集群市場上,尤其是在標準話語權上,爭得了一席之地。
打破國外壟斷
GoTa和GT800雖然在推出時間上比TETRA和iDEN晚了大約10年,而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外兩大標準仍佔據主流市場,但是GoTa和GT800依靠本土化的性價比優勢,迅速在國內外市場脫穎而出,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早在2003年,中興通訊就開始與中國鐵通、中國衛通合作開通GoTa試驗網。中興GoTa在國內6個信息産業部批復的集群商用試驗城市中,參與了5個城市的試驗。2005年7月,GoTa系統參與建設“濰坊市政府應急聯動”項目,這也是信息産業部批准的首個地市級應急聯動項目。2005年10月,GoTa獨家為南京第十屆全國運動會建設了集群網絡,提供了5000部GoTa終端和全套的集群調度服務。系統經受住了大規模、超負荷的大話務量現場商業應用的衝擊和考驗,再一次説明GoTa系統的實際商用能力。
與此同時,國際市場也成為GoTa大顯身手的舞臺。2005年5月,挪威運營商NMAB採用中興設備建設的GoTa商用網絡正式開通,並召開了全球GoTa業務推介現場會,這是中興GoTa首次成功突破北歐市場。2006年,GoTa又進入北美市場,目前在美國Sprint運營商開通實驗局,雙方進行有關CDMA集群技術應用的合作。據劉金龍介紹:“在最近兩年,中興在國際市場上逐漸得到了用戶認可。中興與歐洲、非洲以及亞太地區的20多個國家都有集群項目的合作,純集群通信設備至少200萬線,這還不包括正在籌備建設中的項目。”
華為自2003年初也啟動了GT800數字集群通信系統的研究和開發,在短短10個月內就完成樣機的研發。2005年6月,GT800通過信息産業部組織的技術鑒定,獲得“全球首創,國際領先”的高度評價,並於2005年迅速推向市場試商用。2005年6月,“十運會”帆船(帆板)預賽在江蘇連雲港成功進行,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江蘇省公司採用華為GT800數字集群系統為“十運會”保駕護航。2005年10月,GT800成功為在重慶市召開的2005亞太市長峰會提供通信服務,並於同年11月,成功為在佛山召開的亞洲藝術節提供保障服務。2006年11月,成功為第十二屆廣東省運動會提供通信保障服務。
可見,雖然GoTa和GT800發展的時日尚短,但在數字集群通信發展的浪潮中,國産集群標準也在不斷開拓自己的産業品牌市場。國産標準的發展不僅給我國集群市場帶來新生力量,同時也對整個國民經濟産生深遠影響。
首先,政府、公共安全等部門對集群通信的信息安全性、可靠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國産數字集群標準的制定,為保證國家重要通信安全提供了新的方式。因為集群通信主要應用於政府、國家安全等部門,自有數字集群技術可更好地保證通信的安全性,避免安全隱患。
其次,國産數字集群標準的開發和應用,可大大增強移動通信製造業的競爭能力,深入核心技術研發,提高移動通信的技術層次,並可拉動軟、硬體開發及數據應用開發和集成等第三方配套的能力。中國鐵通技術總監蔣春生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介紹到:“集群系統多應用於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專業性、安全性要求高,國産集群系統更便於根據客戶需求量身定做,在後續開發上也能保證緊跟市場需求,同時帶動後續企業發展。”
最後,我國自己的數字集群標準打破了國外公司在數字集群領域的壟斷,其持續發展為技術創新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具有重要的創新意義。尤其是華為、中興在標準制定上主推自主標準,不僅填補了我國在集群通信標準方面的空白,帶動了集群領域的一系列創新,而且還把我國數字集群技術推向國外,提升了我國移動通信技術在國際上的地位。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