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技新聞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望》文章:中國月球探測工程身後

CCTV.com  2007年09月03日 15:58  來源:《?望》新聞週刊   

中國十年間實施十大空間探測計劃,突出有所為有所不為和開放與合作

      文/《?望》新聞週刊記者董瑞豐

“嫦娥一號”發射步驟示意圖

    《?望》新聞週刊從國防科工委獲悉,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將分“繞”、“落”、“回”三個發展階段實施。目前,一期“繞”月探測工程的首顆月球衛星“嫦娥一號”已通過評審出廠,計劃在今年年底前發射,衛星預期在軌運行一年;二期“落”月探測也已通過論證。

    以月球探測工程為代表的中國空間探測活動已經進入嶄新發展階段。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日前接受《?望》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近期內,我國還將開展中俄火星空間環境探測計劃、世界空間紫外天文臺計劃、空間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計劃等多個項目。

    “十五”期間,我國成功實施“雙星探測”計劃,開展了我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空間探測活動。此後,載人航天工程接連取得重大進展。今年以來,《“十一五”空間科學發展規劃》和《航天“十一五”規劃》陸續發佈實施。各種跡象表明,中國空間探測發展戰略的輪廓正逐漸顯現。

      十年十大空間探測計劃分為三類

    《?望》新聞週刊採訪國家航天局了解到,根據空間探測計劃的科學目標、技術成熟度和實施方案,我國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間共實施10項空間探測計劃,這些項目可以分為三類:我國自主進行工程研製的背景型號計劃、進行國際合作的空間探測計劃和尚需進行關鍵技術突破的背景預研計劃。

    月球探測工程,是我國自主進行研製的重要型號計劃項目之一。“實施月球探測工程,是我國近地空間環境探測之後,邁向行星際探測的第一步。”孫來燕説。

    眾所注目的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將分“繞”、“落”、“回”三個發展階段實施。目前,一期“繞”月探測工程的首顆月球衛星“嫦娥一號”已通過評審出廠,計劃在2007年年底前發射,衛星預期在軌運行一年;二期“落”月探測也已通過論證。

    “十一五”期間我國自主進行工程研製的背景型號計劃,還包括空間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和返回式科學試驗衛星等。其中,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是我國第一顆空間天文衛星,可以用於探測被塵埃遮擋的超大質量黑洞和未知類型天體,探索利用X射線脈衝星實現航天器自主導航的技術和原理等,發射後將實現我國空間天文衛星零的突破。

    “實踐-10號”返回式科學試驗衛星則為科學家提供一個平臺,可以利用空間微重力環境進行各項研究,利用空間環境資源開發生物技術,同時探索人類在空間長期活動、生存的依據和支持。

    除上述三個自主工程研製的背景型號計劃外,孫來燕告訴本刊記者,我國在發展空間探測的過程中非常重視國際合作。

    “十五”期間實施的“雙星計劃”作為我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空間科學探測計劃,就是我國以我為主、首次與歐空局進行的從技術到應用的高層次、全方位、實質性的對等合作。該計劃的成功實施,推動了我國與歐空局在空間科學與技術上的全面合作,並提高了我國空間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空間科學的跨越式發展。

    我國與俄羅斯合作實施的火星空間環境探測計劃,則是我國首次對地球以外太陽行星開展的直接探測活動。在這項計劃中,我國將獨立研製環繞火星運行的小衛星,探測火星的空間環境;俄羅斯則研製在“火衛一”上著陸並取樣返回的主探測器。目前,這顆火星小衛星已經進入工程研製階段,預計于2009年10月利用俄羅斯“聯盟”火箭發射升空。

    而由俄羅斯、中國及歐洲共同參與研製的世界空間紫外天文臺,預計2012~2013年發射,將為揭示宇宙再電離歷史、結構形成,探測太陽系外行星的大氣成分,搜尋生命活動跡象以及暗物質成分等一系列天文學重大前沿問題提供強大的觀測手段。

    此外,進行國際合作的空間探測計劃還有中法太陽爆發探測小衛星計劃等。

    “一些尚需進行關鍵技術突破的背景預研計劃,也在我國空間探測計劃項目之內。”孫來燕告訴《?望》新聞週刊。“如空間太陽望遠鏡、‘夸父’計劃等。”

    空間太陽望遠鏡是由我國科學家自主提出並研製、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太陽觀測衛星,將攜帶多種高分辨率的有效載荷,可以對日冕活動區、日面磁場和速度場、日冕和日地行星際空間進行全波段和全連續觀測,以研究太陽活動區磁場和速度場的精細結構及物理演化,太陽耀斑的能量存儲和爆發釋放過程,日冕物質拋射、太陽風形成及其他多種日地空間瞬變物理現象,從而為太陽物理學的深入發展和空間天氣預報提供最重要的實測數據。目前,該望遠鏡正在進行關鍵技術的攻關。

    “夸父”計劃是由三顆科學衛星組成的空間天氣監測系統,以觀測研究空間天氣的整體連續演化為主要目標。位於日地第一拉格朗日點的“夸父”A衛星將監測太陽活動的發生及其伴生現象向日地空間的傳播過程;位於磁層極區的兩顆“夸父”B衛星,主要觀測地球空間對太陽活動和行星際擾動的響應,極光及其與磁層亞暴發生和發展時序過程。據透露,“十一五”期間安排了“夸父”計劃的背景項目預先研究,凝練科學目標,突破關鍵技術。

“嫦娥一號”衛星效果圖 [資料]

      空間探測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孫來燕在接受本刊採訪時表示,中國開展空間探測活動堅持六條原則。這六條原則是:堅持崇尚科學勇於探索創新,與人類不斷增長的探索需求相統一;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與我國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相結合;堅持“大航天”的觀點,與各類航天活動的開展相統籌;堅持大科學大系統思想,使各類空間探測活動相協調;堅持前瞻性和可持續性,與空間探索的規律相適應;堅持開放與合作,與國際空間探索活動相接軌。空間探測活動必須適應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的需求與可承受力,這是保持空間探測活動循序漸進、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

    我國在制定空間探測計劃、選擇空間探測項目時,要根據現有的科技實力和經濟能力,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上。孫來燕將此歸納為:“有所為,有所不為,突出重點,確定符合國情國力的空間探測計劃或項目。”

    同時,還要綜合考慮計劃項目對國家急需技術發展的牽引與拉動,綜合考慮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及支撐和帶動航天産業的發展。

    “因此,我們將優先支持面向重大科學問題的自主創新性項目,重點支持日地空間環境、太陽系探測以及空間天文學,持續支持空間環境利用(包括微重力,空間生命科學和空間對地觀測),積極鼓勵空間科學領域的公眾教育和國際合作。”孫來燕説。

    《?望》新聞週刊了解到,我國空間探測發展在“有所為”的過程中,堅持“大航天”的觀點,與各類航天活動的開展相統籌,包括同“863”計劃相銜接。中國政府在2000年和2006年先後發表的《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都把中國航天的內涵由航天工業拓展為內在有機聯絡的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三個組成部分,構建了中國的“大航天”概念。

    孫來燕表示,我們應準確把握三者的辯證關係,合理部署各種航天活動。做到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空間技術、空間應用與空間科學。採用“優先安排”、“積極支持”、“適度發展”和“跟蹤研究”四種不同方式部署航天活動三個領域的各項工作,使空間探測與各類航天活動的開展相統籌。

    同時,空間探測發展堅持大科學大系統思想,使各類空間探測活動相協調。我國已經開展及將要開展的空間探測計劃,如:正在實施的月球探測工程,今後對太陽、火星等天體的探索等,都正在按照大科學、大系統的觀點進行整體規劃,使我國開展的各類空間探測活動能夠相互協調。

     堅持開放與國際合作

    空間探測是屬於全人類的事業,具有很強的開放性,需要各國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國際合作已成為空間探測的大趨勢,越來越多的航天大國在各自的空間探測規劃中,都著重強調了國際合作的重要作用。孫來燕表示,我國進行空間探測,要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發展的原則基礎上,增進和加強國際合作。

    比如世界空間紫外天文臺是俄羅斯、中國及歐洲共同參與研製的、工作在103納米~320納米波段的綜合性大型空間天文臺。通過這一項目,將全面提升中國紫外天文學的研究和紫外光學技術的發展水平。未來的夸父計劃也正在加拿大航天局和歐洲空間局參與下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

    “我們要通過國際合作,積極學習別國的技術和經驗,提高空間探測能力。”孫來燕表示,空間探測項目投入之大、技術要求之高,僅憑一國之力往往難以完成。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今後很長一段時期內仍將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目前對空間探測活動的投入十分有限,技術和經驗還比較欠缺。這要求我們在許多探測活動中要“借船出海”,參與合作。我們與俄羅斯聯合開展火星空間環境探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通過合作,我們可以獲得技術支持、減輕經濟負擔、學習技術與管理經驗,從而促進我國空間探測的發展。

    孫來燕同時指出,我們也要通過創新項目吸引別國參與,以我為主開展合作。例如在“雙星探測”計劃中,正是因為我國科學家提出了創新思想並具備相應的技術能力,使歐空局的地球空間環境探測項目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從而促成了我國與歐洲在這一領域的合作,成為中國航天開展國際合作的成功範例。

    “自主創新是國際合作的基礎和前提,我們要依靠自主創新,以開放的姿態參與國際合作,提高我國空間探測的水平。”

    一項空間探測計劃,往往需要一個相當漫長的準備和發展時期,國際空間探測的經驗表明,長遠的戰略視野和系統的戰略規劃至關重要。21世紀以來,世界主要航天國家不斷調整航天政策和航天戰略,相繼制定長達20年~30年的空間戰略路線圖。

    孫來燕告訴《?望》新聞週刊,堅持開放與合作的原則,也要求我國在開展空間探測時,要以前瞻性的視野瞄準國際上最先進的前沿領域,明確我國空間探測活動的未來發展方向,在長期、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自己的特色。

    “未來二十年是我國航天發展的機遇期,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都為航天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孫來燕説,“我們要抓住機遇、通力合作、努力發展。”

責編:李萌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