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泉州電 (記者 林永傳) 經過四年時間的精心籌備,僑鄉文化名城和民營經濟特區福建泉州正以嶄新的面貌,喜迎該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盛會——第六屆全國農民運動會的舉辦,泉州也借此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品位。
雖然泉州擁有“一籮筐”的名譽和頭銜,僅各種國家級的榮譽就有三十多項,其中不乏像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國際花園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最佳中國魅力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品牌經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十大市民最滿意城市、全國十大和諧城市等誘人的頭銜,但其城市化水平遠遠滯後於工業化水平卻是不爭的事實,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素質更成為長期影響泉州形象的難題。
事實上,借助改革開放後迅猛發展起來的民營經濟的推力而迅速擴大的泉州城,“農村”、“農民”的印跡還很深,隱身於許多高樓大廈間的“城中村”、“城中廠”便是縮影,許許多多一夜之間就告別農作、住上電梯房的農民對於“市民”生活的適應尚需一個過程。
一九八五年,泉州由晉江地區改為市時,城區面積只有六點八平方公里,今天它的城區面積已達八十六平方公里,二十年間長大了十幾倍,規模迅速擴大的背後其實就是很多的農民轉變為市民。
當前,泉州已被確定為與福建省會福州和特區廈門同行的全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其最新的規劃是:至二O二O年,城區版圖將擴張到二千九百八十平方公里,從沿江建設時代走向環灣面海時代,建成環泉州灣海灣型山水園林城市,成為台灣海峽西岸經濟區中部核心。
很大程度上靠“農民企業”發展起來的泉州,借助全國農民運動會舉辦的時機,在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管理、市民素質三個方面做足了文章,其城市品位有了明顯的提升。
統計顯示,從二OO五年至二OO八年,泉州市共投資二百五十億元人民幣實施“迎農運”城建項目,泉州人第一次看到了規模宏大的立交橋和跨海大橋,第一次聽説了“內環路”,享受了投資十二億元建成的海峽體育中心和目前國內最大的釣魚基地等等。
單行道、人行天橋、公交專用通道、“禁左”、單雙號限行,這些以前只聽説別的城市才有的管理措施也來到了泉州市民的中間;以“活力泉州迎農運,道德新風伴我行”和“迎農運、講文明、講禮儀”為主題的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創建和公民道德行為規範實踐,建設一百所文明市民學校,培訓一百萬人次文明市民,組織一百場次崗位技術練兵,創辦一百個優質服務示範窗口,組建一百支志願者隊伍,等等的舉措都大大提高了泉州市民的素質。
農運會期間,五千多名面帶微笑的志願者是泉州市民形象的代表,泉州的城市品位也將接受數萬海內外賓朋的檢驗。
責編: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