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我國衛生醫療體制改革30年 分析存在問題

CCTV.com  2008年10月15日 15:1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網  

    【內容提要】本章首先回顧了中國醫改30年曆程,梳理了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文獻和重大舉措,反映出對衛生醫療領域認識不斷深化和探索的過程,刻畫了中國特色醫改的歷史軌跡;其次簡明扼要總結了醫政取得的各項成就,分“公共衛生、醫療服務、藥品生産流通、醫療保障”四個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體制性問題,再次從宏觀制度構建的高度歸納出醫改的基本經驗,認為醫改的實質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按照衛生和醫療的特殊規律來構建相應的體制和政策體系;最後提出了未來改革的重點和主要思路。

    長期以來,衛生醫療體制改革經常作為一個籠統的概念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其實這裡麵包含著豐富而具體的內容。1998年開始推行“三項改革”,即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藥品生産流通體制改革,2000年國務院專門召開會議就“三改並舉”進行部署。在這期間,有關部門對中國醫改的構成以及具體內容進行探討,以期界定具有中國特色的醫改範疇,2007年1月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提出四大基本制度,即基本衛生保健制度、醫療保障體系、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和公立醫院管理制度。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衛生醫療領域的“四大體系”,即“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四大體系”的提出不僅系統總結了以前的研究,還為今後的改革構建了嶄新的框架。長期以來,由於對醫療領域的範疇沒有明確界定,甚至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兩類不同性質的領域也沒有明確劃分,相關部門職能和政策界限模糊,因此本章回顧論述時依照不同時期慣例,對不同領域不作嚴格區分,但在分析討論時,儘量將問題置於“四大體系”分析框架中。

    第一節 衛生醫療體制改革30年的進程

    計劃經濟體制下,醫療衛生體系定位明確,我國醫療衛生創造了一系列輝煌,在醫療服務、預防保健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農村和城鎮的醫療服務也在這時全面展開,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大大增強。由於社會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影響以及“政事一體化”的管理,我國在醫療技術,服務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問題。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探索新的發展途徑。

    一、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主要包括衛生和醫療兩部分,但是由於歷史上一直沒有明確的區分,所以本章將二者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回顧,而醫院改革則作為本部分的主要線索。按照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階段性特點,結合醫療改革的實際進展情況,筆者將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劃分為五個階段,並逐一分析每一階段的社會經濟背景,改革進程及階段特點。

    1.第一階段:1978~1984年

    (1)本階段社會經濟背景。在計劃經濟時期,由於政府堅持了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結合等一系列正確方針路線,建立了完善的農村和城市醫療衛生服務網絡,並取得了顯著成就。據統計,中國人均期望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提高到1981年的67.8歲,新生兒死亡率從新中國成立前的200‰降低到1981年37.6‰,孕婦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衛生事業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國家在經濟上瀕於崩潰,財政基礎薄弱,衛生費用緊缺;醫療衛生隊伍青黃不接,領導水平、技術水平、工作效率都十分低下,從粉碎“四人幫”到1978年期間雖然做出過一些努力,但是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很多醫療機構硬體設施落後,醫生護士比例失調,護理人員不足,專家、學者、專業人員知識老化;許多地方疾病多發,衛生狀況差。與此同時衛生系統長期只重數量不重質量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控制,導致我們不得不思考新的路徑進行恢復性的改革的孕育。 1978年後,隨著農村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拉開了中國30年改革的序幕,一方面為醫改提供了動力,另一方面經濟體制改革深刻影響中國社會的發展,不斷為衛生事業提出新的要求。

    (2)改革進程。本階段的改革主要針對十年浩劫對衛生系統的嚴重損害進行調整、建設;同時,也包括培養相關人員業務技術,加強衛生機構經濟管理等內容。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衛生部門也以此作為契機,根據黨的建設路線開始加強對衛生事業的管理。1979年,當時的衛生部部長錢信忠在接受採訪時提出“運用經濟手段管理衛生事業”,全國衛生廳局長會議提出“衛生工作重點轉移到醫療衛生現代化建設上,建設全國三分之一重點縣”。同年,衛生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出了《關於加強醫院經濟管理試點工作的通知》。接著又開展了“五定一獎”和對醫院“定額補助、經濟核算、考核獎懲”的辦法,並展開了試點。 傳統醫院管理的弊端在這一階段逐步顯露出來,隨後加強醫院管理的政策相繼出臺。1981年3月,衛生部下發了《醫院經濟管理暫行辦法》和《關於加強衛生機構經濟管理的意見》,開始扭轉衛生機構不善於經營核算的局面。 在此基礎上,1982年衛生部頒布《全國醫院工作條例》,以行政法規形式明確了對醫院相關工作要求。

    在加強對醫院管理的同時,也開闢了醫療主體多元化的先河。1980年,衛生部《關於允許個體開業行醫問題的請示報告》得到國務院批准,這為轉變國有、集體醫療機構一統天下,形成多種所有制形式並存的醫療服務機構奠定了基礎。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家對醫療資源投入的不足,促使國有醫院的改革更加順利地進行。

    (3)階段特點。本階段是恢復與改革之間的過渡時期,1980年之前基本上進行恢復性質的建設工作,1980年之後當建設全面展開使更多的弊端顯露出來,重點開始向改革轉移,其中主要的是醫療機構內部的一些調整。但是這些調整都只是管理上的修修補補,並沒有涉及體制上的變革。所以説這個階段只是醫改的孕育期。

    2.第二階段:1985~1992年

    1985年可謂是醫改元年,在這一年我國正式啟動醫改,核心思想是放權讓利,擴大醫院自主權。

    (1)本階段社會經濟背景。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標誌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這一時期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加強經濟管理到經濟體制、科技、教育、政治體制等各個領域全面展開 。 這為1985年中國醫改全面展開奠定了基礎。

    (2)改革進程。標誌醫改啟動的事件主要有兩個:一是1985年1月召開的全國衛生局廳長會議,貫徹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精神,部署全面開展城市衛生改革工作;二是同年4月,國務院批轉衛生部《關於衛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問題的報告》(國發〔1985〕62號文),62號文提出:“必須進行改革,放寬政策,簡政放權,多方集資,開闊發展衛生事業的路子,把衛生工作搞好”,由此拉開了醫療機構轉型的序幕。

    為了推動改革的順利進行,1985年8月衛生部下發《關於開展衛生改革中需要劃清的幾條政策界限》,作為更好貫徹62號文的補充性規定。1989年國務院批轉了衛生部、財政部、人事部、國家物價局、國家稅務局《關於擴大醫療衛生服務有關問題的意見》(國發[1989]10號文),文件提出五點:第一,積極推行各種形式的承包責任制;第二,開展有償業餘服務;第三,進一步調整醫療衛生服務收費標準;第四,衛生預防保健單位開展有償服務;第五,衛生事業單位實行“以副補主”、“以工助醫”。其中特別強調“給予衛生産業企業三年免稅政策,積極發展衛生産業”。這個文件進一步提出通過市場化來調動企業和相關人員積極性,從而拓寬衛生事業發展的道路。

    1988年11月,國務院發佈衛生部“三定”方案(即定職能、定機構、定編制)。這一方案確定了衛生部的基本職能,要求對直屬企事業單位由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1989年11月,衛生部正式頒發實行醫院分級管理的通知和辦法。醫院按照任務和功能的不同被劃分為三級十等,這一辦法能更客觀地反映醫院的實際水平,同時也有利於醫院在政府的控制下展開有序的合作和競爭。

    為了鞏固已經取得的成果,1989年2月14日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下發《“七五”時期衛生改革提要》和《衛生部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九點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各領域改革的政策。

    從1990年開始,衛生改革不斷邁上新的臺階,全國衛生廳局長會議在貫徹十三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同時,總結了衛生改革的經驗,提出進一步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的要求。同年5月衛生部于成立《中國衛生發展與改革綱要(1991—2000)》起草小組,此綱要先後草擬了12稿,不斷地徵求意見,討論修改,這個過程對深化各部門對醫改的認識有著重要的意義。

    1991年,全國人大第七次會議提出了新時期衛生工作的方針:“預防為主,依靠科技進步,動員全社會參與,中西醫並重,為人民健康服務,同時把醫療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這可以看作是對這一階段衛生政策的高度總結。

    (3)階段特點。這一時期的改革主要關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方面的問題,政府的主導思想在於“給政策不給錢”。伴隨著各個領域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衛生領域不可避免地受到國有企業改革的影響,政府直接投入逐步減少,市場化逐步進入到醫療機構。但是總的來説雖然涉及體制問題,但是本階段的改革更多是模倣了其他領域的改革,對衛生事業發展自身特性了解和認識不足,此時改革處在初級階段。

1/5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