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軍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俄海軍發展啟示中國海軍應加強撒手锏裝備(圖)

 

CCTV.com  2008年03月25日 11:04  來源:中國網  

俄羅斯海軍奧斯卡級潛艇號稱航母殺手

中國彈道導彈核潛艇

  俄羅斯海軍在3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有過輝煌,也幾經衰落。這其中有主觀因素,也與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客觀條件有著密切的關係。回顧俄羅斯海軍的發展進程,分析其得失對我國海軍的建設與發展會有所啟示。

  一、強烈的海洋意識是俄羅斯海軍從內陸走向近海的內在因素

  20世紀之前俄國海軍的歷史,實質上就是俄羅斯帝國極力向外擴張、千方百計尋求出海口的歷史。它的歷史通常是從彼得大帝時代開始算起。彼得一世雖然佔有廣闊的陸上疆域,但他強烈地意識到,不控制海洋,就不可能走向世界,於是積極地奪取出海口。彼得一世深知,要奪取出海口,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是不行的。他認為:“只有陸軍的君主是只有一隻手的人,而同時也有海軍才是雙手俱全的人。”在這位君主統治下,俄國建立了其歷史上第一支正規海軍——波羅的海艦隊。經過長達21年之久的“北方戰爭”,俄羅斯最終奪得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取代了瑞典成為波羅的海的霸主,從一個內陸國家一躍變成了一個瀕海大國。沙俄實現了海外擴張計劃的第一步。

  俄國雖然打開了通向西方的波羅的海的通道,但這遠遠不能滿足沙俄向外擴張的野心,因為波羅的海東岸各港口,緯度太高,每年大約有半年時間處於冰封狀態而不能通航。而且當時世界海上第一強國——英國的艦隊縱橫馳騁在波羅的海內外,使沙俄海軍很難向外跨出一步。這些使得沙皇感到不滿和惱火,於是他極力想開闢一條通向地中海的出路。但隨著彼得一世的去世,俄羅斯上層統治集團失去了對海洋的興趣,1741~1743年的俄瑞戰爭已明顯暴露出俄國統治集團不重視海洋、忽視海軍建設和發展的問題。此戰以後,沙俄海軍的衰敗日益加劇,俄國也逐漸喪失了海上大國的地位。

  新沙皇葉卡特琳娜二世上臺後,繼承了彼得一世衣缽,積極推行擴張主義,特別是海上的擴張。她的“名言”是:“假如我能活到200歲,歐洲全部就會落到俄羅斯統治之下。”葉卡特琳娜二世統治時期是俄國海上擴張的重要階段,是俄國海軍發展的黃金時代。在此期間,俄國重建了黑海艦隊,打了兩次俄土戰爭。在傑出的海軍將領烏沙科夫的指揮下,沙俄海軍在黑海牢牢地控制了第二個出海口,俄羅斯海軍迎來了又一次鼎盛時期。

  二、對潛艇和海軍航空兵的重點建設是俄羅斯海軍從近海跨向遠洋的直接動力

  蘇聯海軍是在舊沙俄海軍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海軍主要是支援陸上作戰,成為“陸軍的一隻加長了的手臂”。但隨著戰後蘇聯內外政策的不斷調整,蘇聯經濟實力的增強和軍事技術水平的提高,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的短短30年中,蘇聯海軍便從一支近海防禦力量,迅速發展為一支可以與美國海軍相抗衡的遠洋進攻力量,並對世界海上戰略形勢産生了直接的影響。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蘇聯海軍重點突出了對其“拳頭”兵力——潛艇兵力的建設。

  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大地削弱了蘇聯的國力,恢複國民經濟成為蘇聯的首要任務,蘇聯海軍相應地實行近海防禦戰略,其作戰任務是在方面軍範圍內,協同陸軍防守國土。依據近海防禦戰略,在戰後的十年,蘇聯海軍主要建設近海海區作戰的水面艦艇、水雷部隊、沿岸活動的潛艇和岸基航空兵。儘管如此,蘇聯海軍在當時的世界海軍強國之中仍算是一支實力比較雄厚的海軍,但是與頭號海軍強國——美國相比,蘇聯海軍無論從哪方面看都遠不是美國的對手。

  蘇聯海軍將領們並不滿足於此。在戈爾什科夫擔任海軍總司令的30年(1956~1985年)間,蘇聯海軍針對美國強大的以航母艦隊為核心的海上兵力,積極探索突破美國海上壟斷地位的海軍兵力與武器系統建設思路。當他們認識到潛艇特別是核潛艇能對航母編隊構成最有效、最直接的威脅時,蘇聯海軍便著手大規模建設潛艇兵力,並將當時最先進的潛艇技術和潛射武器都集中使用到了潛艇上。蘇聯海軍高層認為,潛艇建造週期比大型水面艦船要短,能在最短時間內增強海軍的突擊威力,可以花費較少的資金在廣闊海洋上給敵造成嚴重威脅,可以與美國保持核打擊力量的均衡。同時,蘇聯海軍還非常注重發展海軍航空兵力量,因為“海軍航空兵的戰鬥能力是現代海軍突擊威力的主要標誌之一”。很快,蘇聯的海軍就由一支近海防禦力量迅速發展成為一支以彈道導彈核潛艇為核心的遠洋進攻型力量,海軍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成為蘇聯戰略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力地遏制了美國海軍的霸主勢頭。可以説,蘇聯海軍能在短短的30年時間內,將一支只具備近海防禦能力的海軍發展建設成為一支遠洋進攻型海軍,除了其它政治、經濟原因外,最重要的是蘇聯海軍當時選準了海軍“拳頭兵力”,利用最便捷的建設方式達成了最現實的戰略目的——充當海上新一代霸主。

  三、經濟實力與兵力規模的嚴重失衡是俄羅斯海軍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蘇聯軍事實力處於鼎盛時期時,總兵力超過了300多萬,海軍4個艦隊、2個分艦隊和1個區艦隊擁有總兵力約50萬人,艦艇總數2100余艘,總排水量470萬噸,作戰飛機2200余架。就軍事實力而言,與美國海軍已經不相上下,可以説是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海上超級大國。要支撐這樣龐大的一支海上軍事力量,需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後盾。然而,當時蘇聯的經濟實力卻是虛浮得讓人難以想象。表面上看,蘇聯當時號稱世界上的“兩極”之一,軍事力量的規模與另一超級大國美國不相上下。但蘇聯1989年的國民生産總值只相當於美國的三分之一。到20世紀90年代初,這種嚴重失衡的後果立馬就顯現了出來:軍費嚴重不足,軍事裝備年久失修,正常訓練難以維持,正常生活無法保障,軍人地位下降,士氣低落,事故不斷,戰鬥力急劇下降。海軍的情況更加糟糕,航母編隊已經停止了正常的遠洋訓練,潛艇部隊除少量的核潛艇在遠海偶爾出現外,其它的潛艇因經費原因基本上停泊在港口內或在近海遊弋,在海上已無法與美海軍抗衡。

  與俄羅斯一樣,中國既是一個大陸國家,也是一個海洋大國。從地緣政治上看,中國與俄羅斯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國海軍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其中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照搬過前蘇聯的經驗。

  所以,深入研究俄羅斯海軍的發展歷程,探索俄羅斯海軍興衰的內在原因,對我海軍現在與未來的建設和發展都有許多啟示——

1/9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