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蛟(前)近影
2007年7月,組織上派我到西藏山南軍分區代職,任副政委。在代職的半年裏,按照軍分區黨委和司令員、政委的分工安排,我有機會7次深入到錯那某邊防團,親身經歷了那場“8.10”特大泥石流災害,先後和兩級軍區工作組一起組織參與了泥石流災害救災重建、事件核實、典型事跡宣傳和慶功表彰等一系列工作。指導和參加了某邊防團退選補工作,深入到了大部分邊防連隊和哨所,親身感受到了這個平均海拔4370米的團隊官兵的工作、生活情況。在走近官兵的內心世界裏體會到了什麼是老西藏精神,什麼是無私奉獻,什麼是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可以説,風雪邊關的廣大官兵,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打開的書;每一座軍營、哨所都是無私奉獻的豐碑;每一名官兵的背後都記載著生動傳奇的故事。這一部部閃爍著精神火花的書本,是永遠學不完、挖不盡的精神“富礦”,是在別的地方永遠也見不到的精神家園。在送別老兵的日子裏,特別是邊防營參加抗災救災的老兵們,告別軍營的場面,使我終生難忘。在與100多名老兵的談話中,每一個人的談話,都讓我的眼窩裏含著淚水,握著戰士們那雙粗糙的手,看著他們乾裂帶著血絲的嘴唇、紫紅髮青的臉龐,聽著那沙啞堅定的聲音,我的內心既充滿著崇敬,又懷著一種同情。看到他們,我想起了自己的兒子也是這個年齡,可是相比之下,生存環境的差別竟是如此之大。一位到過高原的首長説:“在風雪高原躺著也是一種奉獻,但是我看到的官兵不僅沒有躺著,而是用常人難以想象的鋼鐵意志,堅強的挺立在這裡,戰勝了各種惡劣環境,經受住了各種考驗,和內地的官兵一樣高標準地完成了教育訓練、戰備執勤、邊防巡邏、農副生産等各項任務。”創造出了高原軍人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為祖國領土完整甘願吃虧奉獻的時代精神。
在通向高原的路上
在邊防我認識了一位叫吳小軍的二級士官班長,在戰鬥班當班長時,他帶出了一個標兵班,榮立三等功,後來他發現連隊的蔬菜供應不足,戰士們的訓練和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他就主動提出擔任種菜班的班長,帶領2名戰士開荒種菜。在別人難以想象的懸崖峭壁,開墾出了3塊菜地,他幾乎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開荒種菜上,經歷了不知多少次的失敗,終於試驗成功。他常年住在遠離連隊四面透風的木板房裏,每天晚上要蓋三床被子,在這樣的環境裏,他一幹就是5年,腿和腳幾次被凍傷,腳趾蓋3處脫落,至今還有留下的傷疤。在老兵即將離隊的前一天,我在蔬菜大棚裏見到他,他正在給新兵傳授種菜的方法。連長、指導員説:“由於指標名額緊張,他沒有機會轉三級士官了,連隊讓他回到班排休息幾天,可是他卻不肯,一天也沒有離開四面透風的小木屋。”在與他的交談中,他流露出了還想繼續留隊的想法,但組織上的決定他表示堅決服從。就是這樣一位可親可敬的老兵,他的背後竟有那麼多傳奇的經歷。他的家鄉位於浙江千島湖,家中有百萬資産,又是獨生子女,在家業正需要他的時候,他不顧父母的反對,強烈要求到高原來當兵。當了2年兵後,家裏又一次動員他回去經營家業,可是他堅定了留在高原的決心,不但轉了一級而且還轉了二級。在這8年裏,他處了7個對象,對方的條件就是脫軍裝下山,否則免談,他更是倔強,我寧可打光棍也不下山。我問他:“你為什麼頂著這麼大的壓力留在邊防,你為什麼對高原這麼執著?”他説:“我在繁華富裕的都市裏過著無憂無慮的舒適生活,物質上要啥有啥,但是我卻越來越感覺生活沒有目標和動力,意志衰退,雖然不缺氧,但缺精神。來到高原邊防,正好相反,雖然缺氧,但是不缺精神。我在這8年裏,吃盡了內地人難以想象的苦,承受著家人不支持、對象不理解的痛苦,但是我學會了堅強,磨煉了堅韌不拔的意志,體會到了兄弟情、戰友愛互幫互助的團隊精神,這些都是管我一輩子的精神財富,我堅信用這種精神回家也能掙到大錢。”臨走時他對我説:“首長能不能給我簽個名、合個影?”我在他的日記裏留下了這樣的幾句話:“你是高原的雄鷹,邊關的鐵漢,部隊的好兵;你用8年的青春,換來了一生的堅強,你雖然在高原缺氧8年,但一生都不會缺精神。”在送老兵的途中,經歷了臨時住宿點、兵站、軍地的歡送大會、機場,我每次都在眾多的人群中尋找這個老兵,每一次都是含淚緊緊握住他的雙手,內心充滿著對這位老兵的敬佩和依依不捨之情。我用最快的速度超過了長長的車隊,當我把在小木屋前給他照的照片送給他時,他顯得很激動,登飛機的那一刻,我看見他流下了淚水。
“高原紅”寫在戰士臉上
在高原的半年裏,許多發生在我身邊的事讓我感動不已,有很多感人的事跡,在鼓舞和鞭策著我,和我一起共事的分區10位班子成員,平均在高原的時間23年。司令員孫德宇在高原工作了20年,有2次參戰的經歷。在西藏3個艱苦地區工作過,曾經是西藏軍區最年輕的營長、團長、旅長、軍區副參謀長,在正師職崗位上一幹就是9年。在一個班子裏工作,從來沒有看出他疲憊的樣子,始終保持昂揚的精神狀態,像一團火一樣一心一意撲在分區的事業上。上任的第一年,就走遍了幾十個邊防連隊和所有哨所,邊防情況他如數家珍,被官兵譽為邊防“活地圖”。政委宋文良在高原工作了34年,一入伍就在西藏最艱苦的阿裏地區,參加了89年的拉薩戒嚴,曾經在4個最艱苦的地區任過各級主官,在軍區機關任處長和副主任期間,參與了西藏和平解放50週年等重大活動,曾經也是西藏軍區最年輕的處長,在正師職崗位上工作了8年,對事業始終有一種不氣餒、不服輸的勁頭,始終充滿著做一等工作、創一流佳績的豪邁激情。僅去年一年就去了邊防9次,邊防一線的幹部他都能叫上名字來。在他的組織領導和果斷指揮下,去年八月,分區和邊防某團成功地規避了8.10特大泥石流災害,受到軍委首長的高度肯定,成都軍區黨委為他榮記了三等功。副司令員張建剛,曾經是邊防某團的作訓參謀,1986年跟隨原團長高明誠一起頂風冒雪執行邊防勘察任務,在營救團長的途中,遇險昏迷倒在風雪路上,後來被道班工人搶救過來,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其他班子裏的同志都有著不同尋常的艱苦和奉獻經歷,都在高原上留下了閃光的足跡和值得回頭看的歷史。有的身體患上了嚴重的高原疾病,有的家中遇到了不幸,有的在邊防巡邏中受了傷。夫妻兩地生活對他們來説,是很平常的事,但他們都能以進取心和平常心默默無聞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奮鬥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他們這種以高原為家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他們這種崇高的思想境界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底。
與邊防連生産班戰士合影
在我代職的半年裏,經歷和聽到了許多催人淚下的故事。在邊防跑面蹲點的三個多月裏,我經歷了山體滑坡、龍卷風、暴風雪等自然災害給邊防部隊帶來的生存危險。通往邊防連隊的道路經常被阻斷,通信供電成了最大的難題,營與連之間、連與哨所之間雖然只有十幾公里,但是陡峭的懸壁,崎嶇的山路,官兵們生存用水、用油等只能用人力肩扛背挑,官兵被摔傷、臉上和頭部被山石和荊棘劃破是常有的事。背汽油上山,稍有不慎就會危及到官兵們的生命,一次下來,累得筋疲力盡,噁心嘔吐,連飯都不想吃。一位退伍老兵跟我説,我們從電視上看到華山上挑夫的畫面,常人看來就已經夠艱難的,但我覺得我們比他們還艱難,回到家鄉我們用在這兒的一半力氣也能混個好日子。在採訪成功規避特大泥石流災害事跡時,我意外地聽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一位三級士官哨長妻子生了孩子後,由於哨所上沒有電話,孩子出生半年了,也不知道是男孩還是女孩,正好一個戰士下山背給養,他就求這個士兵給家裏打個電話,核實一下是男是女。這個戰士為了打這個電話,繞了近20公里的山路,在一個村莊裏終於打通了電話,回到哨所,幾個兵好一陣子歡喜。老兵退伍前的一天,我費了很大的勁,爬上了一個海拔4500多米的高山哨所,來到一個活動空間不足幾平方米的木板房。當我走近哨所時,望著三個臉色鐵青,嘴唇乾裂出血的戰士跑過來,氣喘吁吁地向我敬了禮,説:“首長,辛苦了!”他們見我戴著大校軍銜,剛開始感到很緊張。吃中午飯時,戰士們變著花樣,給我做了一大桌的菜,拿上了一瓶紅星二鍋頭,我到高原後很少沾酒。當3位戰士用白水敬我的時候,我問他們:“你們為什麼不喝酒?哨長告訴我,山上只有這一瓶酒了。”我把他們敬我的一碗酒幹了之後,他們很滿意地笑了,乾裂的嘴唇也同時流出了鮮血,這一情景讓我淚水奪眶而出,半天沒有説出一句話。此時,我的內心好像也在流淚,想到幾個戰士黑天沒電、夏天炎熱、冬天寒冷,尤其是孤獨寂寞一呆就是一年甚至更長時間,沒來過的人簡直無法想象他們竟然生存在這樣的環境裏,戰士們是怎麼熬過來的?難怪特大泥石流災害發生後軍委首長的慰問電傳到邊防時官兵們都流下了熱淚。當時我就想,要是有孤獨寂寞的吉尼斯紀錄,他們當之無愧。就在這前一天,團宣傳股報道員閆立兵給講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責編:曹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