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公佈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第一幅月面圖像。 新華社發
11月26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公佈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第一幅月面圖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北京飛控中心揭開圖像,併發表講話。 新華社記者黃敬文攝
暗灰色的的月球表面上,凹凸不平的撞擊坑,高低錯落的玄武岩……這是記者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飛控大廳見到的第一幅月面圖像。
“嫦娥一號”于10月24日18時05分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以來,歷經8次變軌。自11月7日進入環月工作軌道至今,已完成星光環月、定向天線自主跟蹤地球、紫外環月等試驗。今天上午,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第一幅月面圖像公佈。
11月26日上午9時,記者再次走進北京航天城,走進飛控大廳。與一個月前的凝重、緊張氣氛相比,今天這裡處處洋溢著喜悅,氣氛也分外輕鬆活潑,每個人臉上都寫滿了幸福與自豪。
飛控大廳中央巨大的顯示屏上,三維動畫圖將“嫦娥一號”環月飛行的軌跡清晰呈現出來。矩陣式排列的白色工作臺前,身著藍色工作服的技術人員,認真監視著屏幕上快速流動的數字和變換的曲線……
從11月20日開始,北京中心向“嫦娥一號”衛星連續發出指令,進行傳圖所需的設備加電、完成圖像傳輸設置,為傳送圖像數據做準備。隨後,北京中心根據遙測監視判斷,“嫦娥一號”衛星進入數據工作模式。幾分鐘後,北京中心再次發送指令,讓衛星上CCD立體相機開機,開始對月球進行拍攝。大屏幕上顯示,形象生動的三維實景畫面將衛星對著月球拍攝的姿態清晰呈現出來,金黃色的衛星星體上,發出耀眼的光束,圖像數據通過定向天線實時傳回地面。
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第一幅月面圖像,是“嫦娥一號”衛星上的CCD立體相機獲取的19軌圖像數據經處理、拼接而成。成像高度200公里,像元分辨率120米,成像區域位於月表東經83度到東經57度,南緯70度到南緯54度,幅寬約280公里,長約460公里。主要由斜長岩組成,分佈有不同大小、形態、結構和形成年代的撞擊坑,右上部暗色區域有玄武岩覆蓋。
據北京中心專家介紹,圖像數據傳輸所需條件較為複雜。首先衛星必須處於國內測控站喀什站、青島站和地面應用站密雲站、昆明站共視弧段內。也就是説,這四個測站必須同時能夠測控到衛星。其次是必須滿足太陽與月面夾角大於15度。另外,衛星必須處於定向天線工作模式。只有同時滿足以上條件,衛星上的立體相機才能開始工作,獲取圖像數據。
因為月球表面沒有大氣層的遮蓋,“嫦娥一號”不能像地球衛星一樣用紅外線探測儀器進行工作。為了突破這一難題,“嫦娥一號”專門採用了紫外月球敏感器對月球進行拍照和探測,這項技術在國內是首次嘗試。究竟如何繪製出月球圖片?專家介紹,主要靠衛星上搭載的CCD立體相機和激光高度計。它將隨“嫦娥一號”繞月運轉,在200公里高度的軌道上長期開機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每隔一秒發射一束激光,完成月面每個探測點(包括南北極的黑暗深坑)的海拔高度測量。這些數值與CCD立體相機拍攝的高精度圖像相疊加,就是一幅完整而精確的月球地形圖。
“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第一張照片,標誌著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取得圓滿成功。
26日上午,由於“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取得成功,飛控大廳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科技人員笑容滿面,揮舞著雙臂,互相問候、祝福。大屏幕上,“熱烈慶祝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幾個大字佈滿整個屏幕。而所有這一切,都定格為一幅中國航天的成功畫面。(中國青年報 楊冰/姜寧/葉鐵橋)
"嫦娥一號"首張月圖發佈儀式舉行 溫家寶出席並講話
新華網北京11月26日電(記者 趙承)“嫦娥一號”衛星第一張月面圖片發佈儀式11月26日上午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發佈儀式並講話。溫家寶指出,我國首次探月工程的圓滿成功,使中華民族千年的奔月夢想開始變為現實,並再一次雄辯地向世人昭示:中國人民有志氣、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斷譜寫新的華章!中華民族完全能夠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點擊詳細>>
“中國第一幅月圖”完美亮相
新華網北京11月26日電(記者陳二厚 黃全權)26日9時40分許,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公佈嫦娥一號衛星傳回並製作完成的第一幅月面圖像。
在第一時間,“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第一幅月面圖像”通過新華社傳到了世界各地。
首幅月圖的完成和公佈,標誌著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圓滿成功”。 >>>點擊詳細
責編:曹勁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