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二炮部隊神箭倚天直指蒼穹
初秋,西部高原崑崙山腹地,第二炮兵某基地通信團“通信與指控系統綜合組網演練”進行得如火如荼。雖然見不到戰火硝煙,但在“五維空間”裏,一場場看不見的角力、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廝殺此起彼伏。該團採取多種新技術,有效檢驗了抗中通、動中通等10余種新戰法新訓法。
這次演練的成功,讓不少人納悶:一個組建只有20個月的通信團,何以如出山之虎?
一年多前,這個團還是基地的一個通信站。建團初期,團隊戰備訓保配套設施相當落後,搞一場像樣的模擬訓練都非常困難。“迎接新軍事變革,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轉型等不來,只有幹出來!”團長裴報讓的話語裏充滿著憂患和急迫。
在基地機關支持下,該團按照“分步建設、戰建一致”的原則,先後投資400余萬元,建成了基地通信訓練中心和團局域網,對訓練室進行全面配套,建成了培訓中心和報務、程控、光端、指揮自動化等專業的多媒體訓練室。與此同時,他們還不斷完善戰備訓練設施,規範各級戰備訓練秩序。
為推進訓練條件向實戰環境逼近,他們利用聲、光、電、磁等技術,營造形象逼真的信息化戰場環境,官兵們在逼真的電磁環境中練技術、練戰術。報務訓練教室裏,“轟轟”的炮彈爆炸聲、“隆隆”的飛機轟鳴聲不絕於耳,報務員須從戰場嘈雜聲中,準確辨別出有用信號,及時完成電報收發;衛星專業訓練教室裏,受“敵”干擾的衛星與地面失去聯絡,十幾名“追星族”齊心協力,立即改頻,在規定時限內與衛星成功實施信號對接,將上級指令及時傳達到作戰部隊。
在改善訓練條件的同時,團黨委及時確立了“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的組訓思路,緊貼作戰任務特點,堅持每季度都組織部隊開展緊急出聯、機上考核、組網運用等課目訓練;積極借助參加全軍通信與指控系統綜合組網實習、戰區無線電綜合演練等機會,錘煉提高部隊有線與無線、固定與機動相結合的通信綜合保障能力。
今年7月,在二炮舉行的“通信專業技能比武競賽”中,該團12名官兵勇奪3金、3銀,並以14枚獎牌的戰績,雄踞二炮各基地榜首。“只有立足實戰加速人才培養,才能搶佔未來信息化戰爭的制高點。”談起這次比武奪得優異成績的秘訣,政委劉健福一語破的。
近年來,該團黨委緊緊圍繞“緊貼信息化戰場通信保障需要,超前培養信息化通信人才”的思路,採取發揮通信訓練中心“孵化器”的作用,開辦各類培訓班24期、與駐地郵電學院聯合辦學、請廠家技術人員來部隊現場授課等手段,使全團官兵“年二次輪訓率”達到92%;同時,重點突出提高機動通信保障能力,充分利用各種聯合演習、戰區演練等時機,錘煉部隊“快速組網、聯合通信、綜合防護”能力,使大部分“基礎通信保障應用型”人才向“機動通信保障應戰型”人才有效轉化。目前,該團95%的技術骨幹能勝任兩個以上不同崗位,先後有15個單位、236人受到全軍和二炮表彰。
該團去年被二炮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今年接受總參通信與指控裝備作戰能力和保障能力評估驗收,達到了“一級團”標準。(解放軍報/李吳 于夕紅 夏洪青)
解放軍報文章: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決定建立中國獨立的核反擊力量,以打破帝國主義的核壟斷、核訛詐和核威脅,防禦外敵侵略,維護世界和平。為此,組建戰略導彈部隊的工作拉開了序幕。
“治軍先治校”,我軍第一所培訓戰略導彈幹部的學院———第二炮兵工程學院的前身西安炮兵學校在古城西安應運而生。
中新網消息:第二炮兵借科技之力推動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近五年來,每年有上千項科技成果問世,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得到推廣應用,部隊作戰能力快速提升。從“擇機發射”到“隨機發射”,從“固定發射”到“機動發射”,從“和平環境”到“戰場環境”, 中國戰略導彈部隊複雜條件下導彈突擊能力實現新跨越。
導彈營長是戰鬥在戰略導彈部隊最前沿、下達點火命令的“0號”指揮員。目前,在第二炮兵,這群30歲左右的年輕營長,呈現出高學歷、年輕化、複合型的特點,他們中學士、碩士佔到九成以上,其中還有軍地名校畢業的博士。所有發射營長人人精通兩個以上導彈專業,了解相關保障要素專業知識,熟練掌握戰時配屬的通信、測地、計算、氣象等保障力量運用,80%以上可互換崗位,100%通過崗位資格認證。
解放軍報北京5月16日電 特約記者王永孝、特約通訊員張顯秋報道:記者今天從第二炮兵有關部門獲悉,經過多年的建設與打磨,我戰略導彈 部隊“信息化藍軍”已初具規模。這支裝備精良、戰法多樣的“藍軍”一齣現在演兵場,就促使導彈部隊的訓練觀念、訓練手段和方法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
責編:曹勁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