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教育新聞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六旬老人17年資助400學生 只盼其回報社會

 

CCTV.com  2007年10月10日 07:41  來源:  

助學要報答那叫自私 “寒酸”老人17年資助400學生

  中廣網北京10月10日消息 62歲的慕振奎有400多個“孩子”,這些“孩子”是他10多年來掏出近40萬元血汗錢,無償資助的貧困學生。有的“孩子”從得到資助後甚至從沒給他寫過一封信,打過一次電話,但慕振奎不在乎也不計較這些。

  “把助學金親手交給孩子們,這事就算完了,再想要報答沒意思,那叫自私。”昨天,這位有著“河南省百佳慈善家”光環的老人這樣看待“回報”。

  “寒酸”老人17年資助400名寒門學子

  花白的頭髮,發白的夾克,打皺的皮鞋。昨天,記者初見慕振奎,沒想到他是這身打扮,仔細一看,他的衣領上還有個五六厘米長磨爛的口子。而他不足15平方米的狹小辦公室裏,最顯眼的是一個用易拉罐削掉一段製成的煙灰缸。

  這讓人根本無法和他“許昌市絕緣材料廠廠長”的身份聯絡起來,誰也不會想到就是這位看起來土得掉渣的老人,17年來竟然捐資助學近40萬元,受助學生超過400人。

慕振奎助學始於1990年。一次他出差在火車上遇到陪燒傷的父親乞討的陳某,陳某是山東巨野縣人,才8歲,因家窮上不起學,只好跟著父親流浪。“恁小的孩子咋能天天流浪呢,該在學堂上學啊!”慕振奎了解實情後,看在眼裏,急在心上,當即讓陳某回老家讀書,他堅持每年寄去1000元錢,直到陳某初中畢業。

  管起“閒事”,慕振奎“一管而不可收”,直到今天。“每幫助一個貧困生,就等於認了個孩子。”慕振奎説。至今他的“孩子”已遍佈各地,大多是在許昌職業技術學院、許昌高中、許昌市十四中等學校認下的,其他孩子是通過媒體或在街頭結識的。

  少則300元、500元,多則8000元、10000元,慕振奎在這些孩子求學遇到困難時,毫不猶豫地給他們學費和生活費,將他們送進教室。

  “不用寫信和打電話,記得回報社會就中”

  “不用寫信,也不用打電話,只要記得回報社會就中。”與社會眾多助學者截然不同的是,慕振奎每次總要和被資助者談談話,並再三囑咐被資助者。

  2002年8月,《許昌晨報》報道了考上重點大學的丁某、姚某,因交不起學費難以去學校報到一事。慕振奎和妻子黃文提著個破布兜找到報社説:“這倆孩子的學費,我幫他們拿吧。”當《許昌晨報》記者問起兩位老人的姓名時,他們説什麼也不願意説,並提出“苛刻”的條件:報紙不能報道他們,但要親自見見兩位準大學生。

  當天下午,丁某、姚某分別接到8000元和7000元的學費後,慕振奎夫婦卻笑著始終不願透露自己的姓名。“不用問叫啥,以後也不用寫信或打電話,畢業後有能力了,能記住回報社會,我們就高興”。

  後來在寫收據簽名時,慕振奎才在無意中暴露了自己的名字。

  “再請媒體報道,就取消助學活動”

  從2003年起,慕振奎在許昌職業學院設立助學金,每年拿出1萬元錢,資助10名非許昌籍的貧困大學生。當時學校搞了個隆重的發放儀式,並邀請了當地多家媒體的記者。慕振奎一看,非常不悅,並向學院相關領導提出“警告”説:如果下次再這樣,他將取消助學活動。

  此後,每年許昌職業技術學院發放助學金,地點都改在學院的團委辦公室,參加者只有有關老師和受資助的學生。

  昨天下午,許昌市十四中校長張巧榮在電話中向記者講了件尷尬事:慕振奎年年都拿出4000元,用於資助貧困生、獎勵優秀教師,今年又把錢“漲”到5000元。為表達謝意,張巧榮在教師節後受全校師生委託,特意決定請慕振奎吃個飯。但還未把話説完,慕振奎就當即謝絕,並挂了電話。

  “助學想要報答沒意思,那叫自私”

  認下400多個“孩子”,按理説,慕振奎的中秋節和國慶節應該特別熱鬧,電話和短信會應接不暇,事實上,他只接到“孩子”們的五六個短信,電話也寥寥。

  平時逢年過節,來自被資助者的問候也不多。誰誰來過幾次信,誰誰哪年打過電話,誰誰畢業前給他發了短信,慕振奎當著記者的面,逐一述説,甚至個別短信的內容,他也能一字不差地背下來。不過,10多年來他從不保存資助名單,也不留被資助者資料。

  儘管絕大多數“孩子”接受資助後,很快就沒了音訊,甚至從未聯絡過一次,但慕振奎一點也不在乎,“把助學金親手交給孩子們,這事就算完了,再想要報答沒意思,那叫自私”。 

責編:李二慶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