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教育新聞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軍令狀逼得孩子出走 誰引爆了開學恐懼情緒

CCTV.com  2007年08月28日 18:43  來源:解放網-新聞晚報   

    去年暑假,一位父親要兒子立下“跨入班級前十名”的“軍令狀”,結果導致兒子離家出走後休學。下周,申城中小學又一個新學年就要正式開始了,各大心理諮詢中心的熱線電話又忙碌起來,主題大多圍繞著孩子的開學恐懼情緒,但是一些心理諮詢師發現,打電話來的不少家長似乎比孩子更加焦慮。這一情況在中學畢業班和準畢業班學生家長中尤其突出。專家指出,家長需要把自己的焦慮控制好了再管理孩子,多給他們鼓勵。

    故事:“軍令狀”逼得孩子出走

    初二的洋洋(化名)已經休學在家一年了,休學的主要原因是他患上了學校恐懼症。

    去年暑假,洋洋媽反復催促兒子多利用暑假學習,當時洋洋的父親手術後在家休養,對妻子的嘮叨頗感煩躁,就要求即將升入準畢業班的兒子立下“軍令狀”———學年結束達到“全班前十”,為高中考“四大名校”作準備。成績處於中下游的洋洋既反感媽媽的囉嗦,又覺得爸爸的目標不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當他對父親説做不到時,平時忙於生意疏于教導的父親對他又打又罵,身高已經1.60的洋洋受不了就和父親對打起來。嚴重的家庭戰爭之後,洋洋更是對初二的學校生活心生厭惡,開始尋找各種理由拒絕報到。終於在8月底的一個下午離家出走。

    焦急萬分的母親在網吧找到兒子後,一再滿足他的各種要求:買手機、名牌運動鞋;開假醫學證明,要求休學;然後一會兒要轉學,一會兒要自學;最後,洋洋結交了一些社會小混混,再也不想讀書了,要求父母給他錢創業。

    家長心情:怎能不抓緊?

    家長看重中高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部分家長忽視孩子的實際水平,提出過高期望,形成落差後,反而引發焦慮恐慌心理,這樣,不僅自己煩躁,這種情緒還會傳染給孩子,有弊無利。

    心潮心理諮詢中心心理治療師王曉霆告訴記者,一些家長面對中高考的心情就像奧運會倒計時。一位兒子念高二的媽媽説:“現在這個社會競爭這麼激烈,你只要貪玩,就有人走到了你前面,怎麼能不抓緊時間呢?但是小孩子意識不到這一點,只有靠家長盯了。”

    王曉霆説,部分家長的焦慮反應就是不斷給孩子加壓:制定學習和補課計劃、縮減戶外運動和旅遊時間、和孩子往來的同學也只歡迎成績好的……也有一些家長自己在單位裏感到壓力就忍不住轉嫁到孩子身上。

    一位家長在網上説,放暑假看到孩子有了“翻身農奴得解放”的心情和狀態,自己就莫明其妙地急起來,孩子開學就高三了,“離開學越近我就越急”,不僅失眠,而且整日眉頭緊鎖。

    少年人應對:“不合作運動”

    “煩死了”“囉嗦”是大部分畢業班和準畢業班學生對家長的評價。記者和幾個中學生聊天后得知,一些學生因為嫌家長嘮叨就少跟父母講話,有的甚至一天説不上3句完整的話,父母對他們講話他們就以“嗯”“哦”等語氣詞敷衍了事。實在逼得急了,少年人的衝動情緒也顯示出來,脾氣往往也不小。

    “他們不用説我也知道高考有多重要,學校裏的競爭已經夠激烈了,回到家還要煩,任何一件事翻來覆去嘮叨,人不是被逼瘋就是要被逼傻的。”一個高中生如此表達自己對父母的不滿。他和同學們大多采取不合作運動來面對父母的壓力,在橫眉冷對之間,兩代人的情感漸漸疏遠。

    專家:減壓要從減“心壓”開始

    十年寒窗加上眼下教育投資的高成本,使許多家長把家庭的未來和中高考緊密聯絡,焦慮情緒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從孩子進小學甚至學前就開始了,畢業班新學期開始的當口就更容易表現出來,這也是很多孩子不堪重負,做出一些出格事件的原因。

    王曉霆表示,洋洋父母在孩子最需要支持的時候,沒有給他鼓勵,反而施加了更大的壓力,導致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洋洋不同,更多的畢業班和準畢業班學生面對家長強大的壓力,選擇的是忍受。可是將很多的壓力壓抑著,一旦爆發就很可怕,很可能演變成毀滅整個家庭的大事件。所以,減壓要從“減心壓”開始。

    家長是孩子的精神支柱,如果他們情緒不穩定,那怎麼來要求孩子靜心學習?所以開學之初,畢業班學生的家長最需要接受適應性的調整了,這要看學校校長是否認識到重要性。

    華師大心理學博士張磊説,家長都希望自己子女錶現出色,他們也沒有學習過如何做一名合格家長。家長都在以自己認為的最好方式在愛自己的孩子。可能有時這不是最合適的也不是孩子喜歡的方式。家長不妨捫心自問,孩子的人生到底是誰的人生?如果孩子真的選擇一個家長不願意看到的人生,家長是否還愛自己的孩子?

    對孩子的逼迫其實也是對孩子的不信任。張磊表示,家長需要把自己的焦慮控制好了再管理孩子,一些家長常常把這種對話看成溝通,實際上可能只是單方面的教訓。在教訓和嘮叨的時候,家長如果發現自己不能很好處理自己的情緒,那就該停止與孩子的對話。孩子如果激烈反抗,或者拒絕對話,那都是不滿的信號,做家長的更要平心靜氣地反省。(肖波)

責編:李興存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