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校際差距是擇校首因 63.6%的人認為教育公平被架空

 

CCTV.com  2009年11月12日 09:4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青年報  

>>>海量新聞,請點擊“新聞頻道”

漫畫:謝正軍

  “附近沒有好的小學,肯定得擇校。”兒子還在上幼兒園中班,家住北京市豐台區的楊海玲和先生已在四處打聽各小學的情況。

  “家長們一般都在孩子上大班前就選定小學了,我們不算早。大家擇校的辦法有好幾種,買學區房最保險,但開銷較大,海淀區很老的二手房也得兩萬多元一平方米;再就是託人,即使找到關係擇校費也一分不能少;把孩子培養成特長生,又覺得孩子不應這麼小就被定型。真頭疼啊!”

  擇校現象有多普遍?11月9日~10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對全國31個省(區、市)14081名公眾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多達98.5%的公眾表示身邊存在擇校現象,從幼兒園到高中,擇校幾乎已無處不在。

  擇校的根源:63.9%的人首選“學校之間的辦學水平差距過大”

  因為“小升初”沒有提前準備給孩子擇校,北京市海淀區的嚴女士至今後悔不已。

  “名牌學校也就那麼幾所,競爭太激烈了。孩子們大多從小學3年級就開始上各種培訓班,兒子小學5年級我才聽説擇校沒有‘證書’不行,趕緊給他報了英語培訓班,但培訓時間太短,考試又太難,沒通過。我們後來在網上報了好幾所學校,連參加考試的機會都沒有,想交擇校費都沒地方交。”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任寶菊發現,北京地區一般好學校首先看各種競賽成績:奧數有“希望杯”、“迎春杯”;作文是“春蕾杯”;英語要通過公共英語二級,人大附中還要求“三一口語”(英國倫敦三一學院英語口語等級考試——編者注)通過7級——大學生都不一定達到的水平。還有就是至少是市級三好學生。

  “市級三好等評優的名額少,大多數孩子只有猛攻競賽,英語培訓班價格一般在1500元~5000元。”任寶菊説,“由於不少培訓班可以推薦優秀生源到重點學校去,家長們已經到了少報一個班都不行的程度,交了學費,孩子上不過來,只有考試的時候硬著頭皮上。

  家長們把這個現象叫“佔坑”。“考過了,也只是有了申請資格,還得通過學校的考試,擇校費是必須交的,這麼不正常的現象大家好像都習以為常了。”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程方平認為,擇校的根源是教育資源不均衡。2006年,義務教育法規定取消重點中學,但實際上大部分優質教育資源還是在向原來的重點中學傾斜,只不過名字換成了“示範學校”。“現在不是‘示範學校’的老師,也很難成為特級教師。”

  調查發現,對於擇校現象普遍存在的原因,63.9%的人首選“學校之間的辦學水平差距過大”。

  接下來還包括高考指揮棒導致的必然結果(56.5%),家長過於看重孩子的成績(55.5%),素質教育政策沒落實(48.8%),地方政府對不同學校的經費投入沒做到一視同仁(48.6%),就近入學的原則形同虛設(34.0%)等。

  擇校危害:72.4%的人首選“給普通家庭帶來沉重負擔”

  “孩子的教育經費是我們家最大的開銷。”楊海玲説,為了讓孩子有個好的成長環境,他們從幼兒園就開始擇校。當時幼兒園提供的是豐台區教委的銀行賬號,她一次性交了近4萬元“捐助款”。家長都在這麼做,孩子學得苦,家長也不堪重負。

  擇校造成了什麼後果?調查顯示,72.4%的人首選“給普通家庭帶來沉重負擔”,64.8%的人認為“導致一些學校亂收費、高收費”,63.6%的人選擇“教育公平被架空”。其他還包括學校之間差距越拉越大(60.7%),助長應試教育勢頭(46.3%),讓好學校陷入權力尋租泥潭(39.7%)等。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鄭若玲教授認為,擇校帶來的最嚴重後果是教育不公,有錢有權的家庭不愁擇校,普通家庭的孩子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少。“擇校對孩子的成長也很不利,從小耳濡目染這樣的事,他們將來會用怎樣的方式為人處世?”

  在任寶菊看來,大部分家長擇校是為了“應試”,沒想過孩子需要受什麼樣的教育,高強度的培訓讓孩子只會考試,只想知道答案,不願思考,這對他們一生都有害。

  相關鏈結:

 

  怎樣解決擇校問題:68.1%的人贊成“徹底取消各種名義的擇校費”

  調查中,71.5%的人認為出現普遍擇校現象首先應歸咎於“地方教育主管部門”,68.5%的人認為國家教育主管部門也應該對此負責,40.3%的人認為責任在“學校”,24.8%的人認為“家長”也有責任。

  北京市通州區某中學高老師説,擇校費是學校經費的重要來源,通常是先全部交給當地教委,教委再返還一半給學校。她所在的中學只是一所普通中學,但地理位置比較好,每年也有不少擇校生。

  “有了擇校生,我們的待遇提高了,但擇校生進來後也挺讓我們頭疼,不服管教的,成績拖後腿的挺多。”高老師也想去好學校工作,“學生習慣好、素質高,教起來省心省力,工資福利高很多。”

  “城鄉、地域間的學校差距大,有歷史原因,但並不是不能改變。”鄭若玲舉例“安徽銅陵現象”,當地政府非常注意教育均衡發展,教育資源向弱勢學校傾斜,大範圍解決了擇校問題。她認為,政府如果下決心治理的話,是可以有所作為的。銅陵一位教育官員的話讓她記憶猶新:“我們沒有做什麼,只是遵守了義務教育法。”

  銅陵市第六中學教師章順達告訴記者,銅陵市的各個中學硬體和老師的工資幾乎是一樣的,只是學校的招生人數和辦學規模有區別。他所在的中學也並非“示範學校”,但老師們聊天時經常會説“我們帶出來的小孩絕對不比一中的差”。

  公眾期待怎麼解決擇校問題?此次民調顯示,68.1%的人贊成“徹底取消各種名義的擇校費”;63.9%的人支持“落實素質教育,改變高考指揮棒局面”;57.7%的人期待“有效實施長期的校長、教師跨校流動政策”;57.7%的人建議“加大對薄弱學校的支持力度”;42.6%的人認為一定要“落實就近入學”;33.0%的人認為應該“扶持民辦學校”。

  程方平説,現在教育部關於義務教育階段均衡教育的總體規劃有了,關鍵要看各地的落實情況。教育均衡也不是要絕對平衡,好的學校畢竟有自己的歷史和特色,主要是把薄弱的學校扶持起來。“杜絕擇校現象,必將觸動一系列錯綜複雜的利益鏈條。改革要有勇氣、耐心和信心。”

責編:李二慶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