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滿成正在辦理群眾信訪件(記者張明 攝)
景色秀麗的董家河畔,巍然挺立著一棵枝繁葉茂的香果樹。
千年香果樹下,走出一個家喻戶曉的明星般人物。
這是一個把所有苦難嚼碎了統統吞下去、然後消化成為動力的人。
他敦厚純樸、謙和善良,身上似乎具有兩種特質:一種是山石的堅韌,一種是似水的柔情。面對家庭不幸和人生坎坷,他選擇堅強,渡過難關;面對群眾訴求和百姓冷暖,他有求必應,無私奉獻;在邪惡勢力面前,他拍案而起,嫉惡如仇;在弱勢群體面前,他溫婉和藹,關心備至。
他既是政府的代言人,又是群眾的貼心人,在幹群之間架起一座連心橋。
走進他的生活,感受他的工作,打開他的心靈空間,我們一次又一次動容,並牢牢記住這個名字——鶴峰縣司法局燕子司法所所長易滿成。
“只有努力工作,踏實做人,勤奮做事,才對得起黨和人民。”——大愛需要一種信仰
體驗易滿成的工作,是從他的辦公室開始的。
這位中等身材、圓臉闊肩的魁梧漢子,身著藍色制服,性格十分溫和,略泛紅暈的臉龐挂著微笑。初見記者,他顯得跼踀而靦腆,雙手在膝間不停地搓動。然而面對來訪者,他立刻變得口若懸河、激情飛揚。
那個上午,他先後接待了三批共8名來訪者。他一個一個給他們捧上熱茶,再回到辦公桌前,攤開來信來訪接待登記簿,仔細傾聽他們的訴説,認真做好記錄,然後耐心地給他們解答相關問題。就像醫生接診患者,他依次給他們開出“處方”,來訪者憤憤而來,又一個個滿意而歸。
曾在基層小鄉從事行政工作的易滿成,1994年被調到原燕子區公所任司法助理。從此,接待群眾來信來訪、調解矛盾糾紛,就成為他工作的主要內容。2004年,燕子鄉綜治辦、信訪辦、司法所合署辦公,易滿成擔任司法所長兼信訪辦主任。
他經常面對的是一張張怒氣沖衝的臉,聽到的是哭聲、鬧聲、怨聲或罵聲,碰到的是一個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做不盡的是煩事、難事和窩囊事。身處這樣一個矛盾集中的漩渦,他是如何堅持下來,並一次又一次化危機為安寧的?
“能為老百姓解決矛盾糾紛,我覺得人生有價值、有成就感。”他説。
今年51歲的易滿成,出生在董家村一個貧苦農家。從小歷經生活艱辛的他,一直渴望能有機會為鄉親們做點實事。高中畢業後,他回鄉當上了村團支書。那時的家鄉,到處是荒山禿嶺,他組織青年團員、民兵,大力植樹造林。
年輕時的他熱血沸騰,幹勁十足,經常提著馬燈走夜路,召集青年團員開會學習,被稱為“馬燈書記”。在香果樹下的那個平壩裏,他們經常開展賽歌、賽詩、賽籃球等文體活動。“當時農村文化生活匱乏,連許多中老年人也趕來看熱鬧。”回憶往事,他有些自豪,“那幾年從董家村嫁出去的姑娘,幾乎都是共青團員。”因為工作成績突出,1981年他被共青團恩施地委評為模範團幹部,並當選為省團代會代表。
1982年,易滿成如願加入中國共産黨。第二年,他與愛人張桂春喜結連理。隨後一年,他被正式招聘為國家幹部。
“我的祖祖輩輩都是農民,能有這份工作,我非常珍惜。如果沒有組織的關愛,就沒有我的今天。”他的話樸實得像董家河的山石。“作為一名基層普通幹部,只有努力工作,踏實做人,勤奮做事,才對得起黨和人民。”
參加工作20餘年,他與農村、農民結下深深情緣。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各種矛盾糾紛也層出不窮,尤其是近些年來,鄉村公路的延伸、招商引資的落戶、林權制度改革的實施,使農村矛盾糾紛愈顯突出。從山林田界到家長裏短、從利益紛爭到情感糾葛等等,老百姓有事都愛找他,相信只要他出面,事情就能得到公正公平的解決。當地人很少叫他“易所長”、“易主任”,而是親切地稱他“易司法”。“有些事看起來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處理不好就可能釀成大事。”只要有來訪群眾反映問題,他再忙也要停下手中的活兒,耐心傾聽他們的訴説,不厭其煩地進行答覆、調解。有些矛盾積怨較深,一次兩次調解不下來,他就預約時間,三番五次調解。
2008年5月8日,全省召開人民調解電視電話會,他受邀到武漢中心會場發言。會議一結束,他就搭上返回鶴峰的長途客車。因為他已約好第二天為當事人調解糾紛。
這是清湖村柳某父子山林劃分的一起糾紛,此前經村組多次調解無果。5月9日,易滿成返回鶴峰,下車後直接來到聽證會現場主持調解。由於雙方分歧較大,父子關係十分緊張,在聽證會上還是沒有達成協定。次日,他和同事再次來到柳家,在村組幹部的帶領下到山林現場實地查看,又反復做柳某父子的思想工作,終於使雙方達成一致意見,並當場明確了山林界址。
易滿成受理的矛盾糾紛大都是經過村組調解過的“疑難雜症”,但無論怎樣棘手,他堅信都能解決。他説:“關鍵是要找到開鎖的鑰匙,要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去做工作。”
2004年7月,瓦窯村64歲的田某到鄉里上訪,反映自家責任田被鄰居砌圍墻擋光。鄉里的幹部給他做工作,沒説上幾句話,他就開罵,並借酒裝瘋,坐在地上撒潑。易滿成聞訊趕來,也學他坐在地上,慢慢和他攀談起來。田某一震,沒想到眼前這名幹部能和他同坐一地,於是停止哭鬧,和他傾心交談。原來,圍墻擋光只是藉口,真正的矛盾是佔了原村級小學集體土地而不服。他還透露,隨後兩天可能有上百人來鄉里鬧事。易滿成感到事情不妙,一邊誠心穩住田某,將他勸返,一邊積極爭取鄉領導的支持,三天內妥善解決了這一即將發生的群體性事件。
易滿成見不得來訪者流淚,尤其是弱勢群體有困難的,他心裏跟著難受。十幾年來,沒有一位來訪者被他拒之門外,沒有一位來訪者與他發生爭吵。有時調解糾紛直到深夜,甚至徹夜不眠,他無怨無悔。他説:“總有一種信念支撐著我,因為我是共産黨員!”
這是一種崇高的信仰。正是憑著這種信仰,他對黨和人民深懷大愛。他認為,自己多盡點力、多想些辦法,有些問題就會大事變小事、難事變易事、壞事變好事。
相關新聞: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