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朝聞天下):儘管兩地教育部門都對棄高原因進行了分析,而且表示高中生流失率在正常範圍內,但那麼多農村學生棄考還是引起了廣泛關注,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農村孩子放棄了可能改變自己命運的一考?
新華社記者特別就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調查採訪,一些棄考學生的個例從一個側面説明了問題。
比如其中提到一位放棄高考的學生叫羅燕,眼下已經做好了外出打工的準備。但談起高考,羅燕還是很難過也很不甘,説:“我不服氣,不相信我的成績這麼差。”
原來,清明節期間,重慶有自主招生資格的職業院校組織了春季考試,羅燕和一些同學參加考試落榜了。然後她就覺參加高考沒希望了,所以就放棄高考了。而讓羅燕不服的,是試卷中很多常識性的問題,她是聞所未聞。比如“食品包裝袋上的標識代表什麼意思”一題,就難住了羅燕。因家境貧寒,很少出門的羅燕連標識都沒見過。
類似情況的還有一位學生叫林琳,她的理想是當醫生,但在農村中學她幾乎沒有親手做化學、物理實驗的機會,理化知識匱乏影響了她的成績,從而決定放棄高考。
一些基層教育工作者認為,與城市學校相比,農村學校普遍素質教育缺失、教學資源匱乏,農村學生要想在綜合素質的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就必須比城裏學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即便是付出更多的努力,仍有不少像羅燕、林琳那的孩子不得不放棄高考。所以説,一些農村孩子放棄高考,表面看是他們覺得高上大學的希望不大,但背後卻也反映出農村教育資源的困乏。
責編: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