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兩個轉變:30年新聞改革的重大成果

 

CCTV.com  2008年12月25日 09:0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專題:改革開放30年新聞網

  《北方傳媒研究》供稿 30年前,在鄧小平同志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的領導下開展了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的討論。新聞改革正是圍繞真理檢驗標準的討論從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起步。30年過去,我國的新聞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新聞隊伍發生了深刻變化,新聞事業在改革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新聞改革的成果突出地表現在成功地實現了兩個轉變,一是從以階級鬥爭為中心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變,經濟新聞成為媒體宣傳的重點;二是從官本位向民本位轉變,民生新聞空前繁榮。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經濟報道漸入佳境

  30年前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的大討論,“為我們黨衝破‘兩個凡是’的嚴重束縛、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奠定了理論基礎,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歷史轉折、為我國邁向改革開放新時期作了思想準備,為我們黨在改革開放30年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李長春同志在紀念真理檢驗標準討論30週年活動上的講話)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此基礎上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新聞界正本清源,擺脫困惑,邁開了新聞改革的步伐。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衝破了長期以來“左”傾錯誤的束縛,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全會高度評價、支持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嚴肅批判 兩個“凡是” 的錯誤指導方針,確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線,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和“無産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口號,不失時機地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做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

  在歷史發生大變革的關鍵時刻 ,新聞工作者認真學習,審時度勢,認識到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認識路線的本質要求,是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事業新局面的法寶;貫穿整個社會主義歷史時期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只有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才能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改善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新聞工作者順應形勢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清除極左思潮在新聞戰線造成的思想混亂,堅持“一個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基本點”(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不失時機地將新聞報道的注意點轉移到經濟建設方面,經濟新聞報道逐漸興盛起來。

  改革開放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一次新的偉大革命,只有改革開放才能改變經濟建設停滯不前的局面,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正確路線指引下,廣大新聞工作者以積極的姿態,全方位、多側面地著力報道改革開放的進程,報道人民群眾創造的做法和經驗,推動改革開放深入發展。30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輝煌,為世界所矚目,其中融鑄了新聞工作者不斷改革創新的心血。

  在思想戰線撥亂反正的過程中,人們摒棄了新聞是“階級鬥爭工具”的舊觀念,新聞的作用和地位逐步回歸了它的本義:新聞必須客觀地報道新聞事實,服從於、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各類媒體的記者深入工交、財貿和農業戰線採訪,大量報道人民群眾敢於突破舊框框,大膽探索、創新,在生産實踐第一線推行並完善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進行産權制度改革,應對加入WTO以後出現的各種新問題,逐步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創造性舉措和成功的經驗,報道各行各業、各條戰線在改革開放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跡,用生動豐富的事實深刻揭示了人民群眾要求發展經濟、改變生存狀態的強烈願望,揭示了他們中間蘊藏著的創造精神和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積極性。

  新聞工作者在改革實踐中不斷學習、探索經濟新聞報道遇到的一系列問題,著眼全方位、深層次的宏觀經濟聯絡,反映豐富多彩的經濟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市場經濟現象。在新聞改革中,各種形式的經濟報道尤其是深度報道,成為新聞工作者關注和研究的重點。新聞工作者理性地觀察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思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一改計劃經濟時代特別是十年動亂中那種大轟大嗡、一哄而上的狂熱,既解放思想,又實事求是,認真探討新時期經濟報道的規律、途徑和方法,經濟新聞報道逐步發展、興盛起來。

  新聞改革在我們黨的新聞史上第一次系統、全面地提出並且切實承擔起新聞實施輿論監督的責任,與市場經濟伴生的各種腐敗現象受到了新聞輿論的有效監督。新聞改革在將新聞報道的視線集中到經濟領域的同時,也觸及了政治體制改革的許多敏感話題,推動了政治體制改革的進程。

  堅持以人為本 民生新聞空前繁榮

  新聞改革不斷深入,新聞報道從觀念到實踐,從內容到形式,從質量到效果,都取得了可喜的進步。新聞工作者圍繞黨的中心工作、黨的重大決策、重要活動、先進典型和社會上的重大事件,精心組織採訪、報道,使新聞與黨的意志貼得更緊,與人民群眾走得更近,在全社會産生了積極的影響,凝聚了巨大的力量。

  受政治氣候的影響和長官意志的左右,傳統新聞觀貫穿著官本位思維,新聞的外部環境不夠寬鬆。新聞工作者習慣於“唯書”、“唯上”。在改革開放初期,由於環境的約束和認識上的誤區,新聞工作者平民意識淡漠,還沒有很自覺地面向平民、關注民生。新聞報道的基本模式是按照上面的口徑,根據媒體人自己的認識和興趣採訪、寫作、做節目,我傳播、你接受,很少考慮民眾對新聞和信息的訴求,忽略了民眾的生存狀態,淡漠了與人民群眾的情感;新聞的主體不是人民群眾,而是各級領導;新聞的立足點是在“官”這方面,亦即站在“官”的立場觀察、思考和認識問題,甚至為某些官員宣揚政績、樹碑立傳,因而不能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思想、情感、困惑和需求;新聞的樣式、文字和語言風格都烙上了官方印記,與群眾尤其是工人、農民的閱讀、收聽、收看習慣、文化水準和欣賞趣味有不小的距離。因此人民群眾對新聞的關注度、信賴度不高。

  中國網絡媒體風雲榜 “責任中國”系列評選 2008人民記憶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