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朝聞天下):這是1978年年春節,在北京芳草地使館區,老外拍雪景吸引了一群小朋友圍觀。
這是1980年的夏天,在故宮參觀的老百姓,不看國寶,不看大殿,而是圍觀外國遊客。更有甚者,據説1978年一外國旅遊團在蘭州被10萬蘭州人圍觀。
30年前的中國是封閉的,街頭很少見外國人,偶爾見到,老百姓會感到十分新奇,看洋人的打扮、黃頭髮、藍眼睛……,一切“洋”的東西對國人來説,總是那麼的新鮮。到了1979年之後,外國貨、資金、西方文化、外國人陸陸續續進來了,“洋”的東西也逐漸在我們身邊多了起來。
説到外國貨,不得不説説可口可樂的故事。他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家進入大陸的外資企業。
1978年12月13日,在北京飯店,美國的可口可樂公司與中國糧油進出口總公司簽訂協議,在撤出中國大陸30年後可口可樂重返中國市場。而幾乎與此同時,在北京飯店同一樓層另一間會議室裏,中美兩國恢復邦交的談判正在進行。4天后的12月17日,中美雙方發表《中美建交聯合公報》,宣佈“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又在一天以後,12月18日,開啟中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了。
由於與這兩個重要的事件在時間上如此接近,使得一些西方媒體對可口可樂重返中國這一商業事件,賦予了不同尋常的政治意義,當時《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甚至專門做了調查性報道,可口可樂也因此成為了改革開放的重要標簽之一。
觀眾可能注意到一個詞“重返”,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實早在1927年,可口可樂就曾登陸中國,在上海和天津設立了裝瓶廠。這就是當年天津廠房的外景圖片。這是1928年上海街頭的零售廳。
這兩張老的廣告照片如今看起來有些恍如隔世的感覺。説是重返,但作為一種外來的商品和商業文化,可口可樂的重返經歷了重重波折。
1979年第一個生産車間奠基)這是當年可口可樂在北京建的第一家裝瓶廠,地址是在中糧公司下屬的一個烤鴨廠裏,廠房只有一間。我國第一個“可口可樂”飲料車間在京建成投産。
這是第一批到達中國3000箱瓶裝可口可樂,由香港發往北京,成為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最先到中國內地的外國消費品。最初,可口可樂的銷售對象被嚴格限制在來華工作、旅遊的外國人,是各地友誼商店裏的奢侈品。
1982年初,徵得當時的商業部同意後,將供應旅遊飯店後剩餘部分由北京糖業煙酒公司系統在北京投放市場內銷,當時它給人的印像是特貴,當時北冰洋汽水一毛五,可口可樂要四毛五;有中藥味兒,第一口不好喝,但越喝就喜歡上了。當時,不少人還認為它代表了“資本主義生活方式”。
這是當年可口可樂公司國內第一批員工,員工張壽君回憶説,當年別人一聽説他在可口可樂上班,都羨慕他。記得有次去醫院看牙科,排隊很長,負責掛號聽説他在可口可樂,我看她眼睛都亮了,聊了會兒,直接讓他去看醫生了。後來再去,直接送瓶可樂,不用排隊。而且,當時單位裏的年輕人談戀愛,因為有可口可樂壓陣,成功率幾乎是100%。
1984年4月30日,時代週刊的封面:在長城上,手持可口可樂的中國小夥子,標題是:中國的新面孔。對於國際社會來説,此時的中國已經開始融入世界,有了嶄新的面貌。
如今,可口可樂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中國第一飲料洋品牌。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每年人均飲用可口可樂公司産品的數量是:27杯,可口可樂早已從曾經的奢侈品變成了日常消費品。
可口可樂進入中國後,一大批的外國品牌接踵而來。
1983年4月11日,由鄧小平特批的“與‘資本家’合作造轎車”的桑塔納下線,被稱為“汽車走下神壇”的典範。
1984年夏,王府井大街南口,第一塊外國産品大廣告。
1985年春,法國時裝大師,伊夫•聖•洛朗(YSL)時裝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由於該展覽當時與中國國情相差太遠,服裝理念超前,以至參觀人數廖廖,在今天將完全是另一種場面。
這是1986年4月,上海南京路出現進口貨,群眾都來看新奇。
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肯德基快餐落戶中國北京前門,也成為了時髦的特徵。
1993年北京,天安門廣場南側。不但是北京人,就連外地來京的人也注意到,原先矗立巨幅標語口號的地方,現在幾乎全被國內外的商品廣告取代了。
回顧30年改革開放,我們看到的是外來商品、商業文化與人們的思想觀念、消費理念,從最初的質疑、排斥到逐漸接受,最後融合的過程,如今人們在接受外來品牌、商業文化是更加的從容、自信。
責編: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