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是我國財政實力不斷壯大的30年,是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優化的30年,是財政宏觀調控不斷改善的30年,是公共財政體系不斷健全的30年,是財政管理水平和幹部綜合素質不斷提升的30年。”近日,在“紀念中國財稅改革30年”座談會上,我國財稅理論界的新老專家共聚一堂,共話30年財稅改革風雲。
與會專家認為,作為中國整體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30年來的財稅改革發展歷程波瀾壯闊,承載着重大的歷史使命,面臨過一系列的複雜問題,走過了不平凡的道路,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在中國乃至世界財稅發展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對這一重要歷史經驗進行總結,揭示其中所蘊含的重要規律,對於促進我國當前和今後的財稅改革發展,無疑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與會專家指出,我國30年來的財政改革與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
財政收入規模逐步擴大 1978~2007年,全國財政收入增長了44倍,年均增長14%。國家財政整體實力的不斷壯大,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財政宏觀調控體系不斷健全 特別是黨的十四大以來,在不斷探索的基礎上,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先後實行了適度從緊、積極和穩健的財政政策,最近又轉向積極的財政政策,促進了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財政宏觀調控也實現了由被動調控向主動調控、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由單一手段調控向運用組合工具調控的轉變。
財政支出結構持續優化 隨着政府職能的轉變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基礎性作用的增強,逐步退出對一般性、競爭性經營領域的投入,持續加大對公共服務領域的支出。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傾斜,向社會事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傾斜,向困難地區、基層和群眾傾斜。重點保障“三農”、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衞生、環境保護等薄弱環節,促進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
財稅改革深入推進 穩步建立了以流轉稅和所得稅為主體,其他稅種相配合,多稅種、多環節、多層次調節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稅制體系,強化了稅收調節經濟和收入分配的職能作用。
此次座談會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中國財經報社和中國稅務報社聯合主辦的。
責編:汪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