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高原明珠再放異彩--雲南省麗江市經濟社會發展調查

 

CCTV.com  2008年11月30日 10:2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1月30日電

  編者按:美麗夢幻的玉龍雪山,神奇迷人的東巴文化,吸引著世界各地遊客走近麗江、踏入古鎮、了解中國。麗江,已成為中國旅遊業的一張響噹噹的“名片”。回首過去30年,麗江也曾接受“以糧為綱”、“無工不富”的發展思路,但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不足的現實制約了麗江發展。轉變之路難免陣痛,探索過程充滿艱辛。然而,麗江人在一次次摸索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利用當地優勢特色資源,做大做強做精旅遊産業,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以旅遊業帶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從一座名不見經傳的西南邊陲小鎮發展成為富裕繁榮文明和諧的世界級旅遊文化名城,麗江在前進道路上進行了大膽有益的嘗試,展現了一幅色彩絢麗的發展美景,也讓我們再次感受到科學發展的強大力量。

  中國特色發展之路課題赴雲南省麗江市調研組

  麗江市位於雲南省西北部、金沙江中游,地處青藏高原向雲貴高原過渡地帶和滇川藏大三角區域,總面積2.0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15萬,共有納西族、彝族、傈僳族等23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8.3%。

  改革開放之初的麗江,封閉落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麗江從本地實際出發,創造性地貫徹執行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以旅遊業為主導,發展優勢特色經濟,帶動了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到2007年,麗江全市地區生産總值達84.8億元,是1978年的51倍;人均地區生産總值6984元,是1978年的36.6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18元,是1978年的30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922元,是1978年的29倍。不僅如此,麗江古城、老君山、東巴文獻古籍還分別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産、世界文化遺産和世界記憶遺産。

  什麼原因使麗江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西南邊陲小鎮變成了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民族團結、享譽中外的世界級旅遊文化名城?

  解放思想,選準符合本地實際的優勢特色經濟

  由於思想解放不夠、沒有找到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優勢特色經濟發展道路,在改革開放後的前10年,麗江經濟社會發展並不快。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以後,麗江結合改革開放前10年的經驗和教訓,深入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和區情調查研究活動。經過“大討論、大調研”,麗江人深刻認識到:麗江的農業,因為自然條件的立體性、分散性,交通運輸不便和農民素質較低等原因,雖為基礎産業,不可能成為主導産業;麗江的工業,因為起點低、基礎差、遠離市場、技術落後,不可能在短期內成為支柱産業;只有發展旅遊業,既符合麗江實際,又具有比較優勢。

  1994年雲南省政府召開的滇西北旅遊規劃現場辦公會議,堅定了麗江走“旅遊先導”的優勢特色經濟發展道路的信心。此後,麗江乘勢而上、順勢而為,把旅遊業作為主導産業,逐步打造旅遊精品勝地,支撐和帶動了全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1995-2007年,麗江遊客接待量和旅遊綜合收入分別由84.5萬人次和3.26億元,增加到530萬人次和57億元,增長了6.2倍和17.5倍。旅遊業的快速發展還帶動了社會消費、交通運輸、郵電通信、住宿餐飲等服務業的繁榮興旺,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産業佔全市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50%以上。旅遊業吸納的就業人數超過了10萬,直接間接來自旅遊業的收入佔全市財政收入的70%以上。

  積極推進,千方百計把旅遊産業做大做強

  選準旅遊業作為優勢特色産業後,麗江就分步實施,穩步推進,一心一意把旅遊産業做大做強。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及時提出並實施各有側重又一脈相承的發展戰略:“八五”期間“抓觀念、打基礎”,“九五”期間“抓機遇、促發展”,“十五”期間“抓質量、增效益”,“十一五”期間“旅遊強市”。麗江發展旅遊的主要措施:一是認真抓好旅遊規劃、設施建設和市場開拓,推動麗江旅遊業由觀光型向休閒、度假型轉變,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二是適應遊客不斷增多的需要,在做精做強麗江古城和玉龍雪山景區的前提下,積極開發瀘沽湖、老君山等新景區;三是積極參與區域合作,把麗江建設成中國大香格里拉生態旅遊圈的中心和示範區;四是加大旅遊宣傳促銷力度,打破坐地生財的觀念,到主要客源地、發達地區和經濟實力較強的地區開設服務機構,開闢新的客源市場;五是加強旅遊人才隊伍建設,培養與建設國際精品旅遊城市相適應的旅遊人才隊伍。

  多元投資,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

  首先,政府投入鉅資用於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在國家有關部門支持下,上世紀90年代就建成了麗江機場,“十一五”期間還計劃擴建為國際機場;近幾年又建設大(理)麗(江)鐵路、準備開工建設大(理)麗(江)高速公路、瀘沽湖支線機場等。

  其次,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和旅遊景點建設。1996年麗江發生了百年不遇的7級地震,造成全區64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59億元。麗江地震後,得到了國內各省區市、香港同胞和國際友人大力援助。這些援助資金,除按照受災等級給受災群眾發放民居恢復重建資金外,其餘被政府集中用於大規模的道路交通、水系建設、古城改造、玉龍雪山和古城景點恢復重建等旅遊基礎設施。

  第三,擴大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借助外力來建設麗江旅遊設施。無論是抗震救災還是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麗江都非常重視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玉龍雪山景區三條索道建設、高爾夫球場建設、束河古鎮保護與開發建設、大部分賓館酒店等,都是以引進的外部資金為主進行開發建設的。

  彰顯文化,增添麗江旅遊業的無窮魅力

  要改變外國遊客到中國旅遊“白天看廟,晚上睡覺”的單調模式,增強旅遊的吸引力,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大力發展旅遊文化産業。多年來,麗江堅持“文化就是財富”的理念,大力發展文化産業,使麗江涌現許多旅遊文化的成功典範。如納西古樂,麗江古城博物院,大型民族服飾舞蹈節目《麗水金沙》等。

  擴大開放,廣納海內外資金和人才

  麗江始終以改革開放的精神指導實踐,以博大的胸懷拓展開放領域:一是在謀劃旅遊業發展時堅持以世界眼光、全球化的思維進行定位,逐步形成了麗江品牌。二是不斷提升麗江知名度,發展開放型經濟。三是以旅遊業招商引資為突破口,把招商引資的領域延伸到城市建設、水電開發、影視拍攝等方面。四是以改革創新的精神,組建了玉龍山旅遊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開發公司、古城管理公司、土地儲備中心等,規範了政府行為,強化了政府用市場手段調控經濟的職能。

  和諧發展,以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

  麗江能夠在短短10多年的時間裏得到大發展,除了找準優勢特色經濟發展道路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高度重視建設和維護各民族團結和諧、安居樂業的社會大環境:一是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創新工作機制,紮實做好民族團結穩定工作。二是不斷加大對民族地區發展的支持力度,改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條件。政府投資幫助少數民族解決生産生活中的特殊困難和問題,被少數民族群眾親切地稱為共産黨的“感情錢”“政策錢”,是黨和政府聯絡各民族群眾的“連心錢”。三是採取特殊措施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的脫貧發展。四是鞏固發展民族教育。設立半寄宿制學校,方便貧困山區學生就學;創辦民族中學,設立民族班,集中培養少數民族學生;開展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雙語教學,提高民族地區教育教學質量。五是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目前全市少數民族幹部佔幹部總數的53%,少數民族幹部成為團結和帶領麗江各族人民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的骨幹力量。

責編:居福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