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26日電 題:堅持走西部資源富集地區科學發展之路──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經濟社會發展調查
編者按:從一個生態惡劣的貧困地區,到綜合實力躍居全國地級城市前列,改革開放30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發展速度令人矚目。這一成績得益於發展方式的轉變。鄂爾多斯市通過科學利用優越的資源條件,高起點引進和配置生産要素,全面推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集約化的工業和農牧業生産經營方式,走出了生態惡化──治理──再惡化──再治理的怪圈,擺脫了發展──關閉──再發展──再關閉的困擾。
鄂爾多斯市的做法和經驗表明,資源富集地區要解決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創新發展觀念,舍局部顧全局、舍眼前顧長遠;必須立足當地實際,創新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切實把資源優勢轉變成發展優勢,走出一條既符合時代潮流、又符合本地實際的科學發展新路。
(中國特色發展之路課題赴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調研組)
鄂爾多斯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西部地區發展的一顆新星。改革開放以前,鄂爾多斯“沙多草木稀,地多産量低,人窮文化低”,是內蒙古最貧困落後的地區之一。今天的鄂爾多斯,已是沙漠深處營造的一塊綠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科學發展的排頭兵,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主要成就和特點
(一)堅持跨越式發展,創造了令人矚目的“鄂爾多斯速度”。2007年地區生産總值達到1150.91億元,比1978年翻了8番多,2001-2007年平均增速高達24.8%。人均地區生産總值突破10000美元。財政總收入200.8億元,躍居全區首位。
(二)堅持高起點、高質量發展,經濟整體素質和協調性顯著提高。三次産業結構成功實現由以農牧業為主向以工業為主的轉變,一個具有相當實力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正在祖國的北部邊疆崛起。2007年城市化率達到61%,全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立體化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三)堅持節約型發展,資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續性明顯提升。截至2007年,全市淘汰企業近2000家,關閉小煤礦1000多座,煤炭産量由年産2679萬噸增加到1.98億噸。
(四)堅持友好型發展,生態環境顯著改善。2007年,全市植被覆蓋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75%,森林覆蓋率由12.6%提高到18.07%。區域環境質量大為改善,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25天。
(五)堅持集成創新型發展,經濟發展的後勁顯著增強。引進建設了一批創新型的重大項目,創造了20多個世界和國內第一。先後與14家國內知名院校建立緊密合作關係,建設了一批國家級、自治區級技術研究中心,已成為國家羊絨標準化基地、煤液化基地、國家新材料成果轉化基地。
(六)堅持和諧共享發展,人民生活實現小康。近6年來,累計用於社會事業的投入達45億元。義務教育普及程度和質量位居全區領先水平,市旗鄉村四級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形成。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226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123元。
發展模式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做法
分析鄂爾多斯近30年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推動科學發展的實踐,其發展模式的基本構成要素是:
(一)在資源富集地區,積極探索資源節約型生産方式。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發展思路,堅持保護資源、整合資源、集約資源,努力實現資源價值最大化和環境損失最小化,積極探索資源消耗少、轉化增值高、循環利用好的生産方式,實現了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和高效轉化利用。主要是:提高企業裝備水平,實現對資源的高效開採,減少資源浪費;拉長産業鏈條,向資源的精深加工延伸,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對資源的最大限度綜合利用;推進産業多元化,優化産業結構,減少對資源的依賴。
(二)在經濟社會發展滯後地區,努力打造跨越式發展模式。充分發揮後發優勢,通過先進技術、先進企業的引進以及生産要素的集約高效組合,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生産力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主要是:引進先進技術,實現産業技術的跨越式提升;引進先進企業,實現資金、人才、技術和管理等優勢生産要素的跨越式聚集;推進集中發展,實現生産潛能的跨越式釋放。
(三)在偏遠的內陸地區,著力構建資源優化配置的市場體系。在缺乏人才、技術、資金的條件下,著力推進改革開放,構築環境“洼地”,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最大限度地吸引國內外生産要素,實現最優化的配置。主要是:變革農牧業生産經營方式,加速土地草場向種養能手、龍頭企業集中;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在自治區率先實現了競爭性領域國有資本的戰略性退出;扶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引入民間資本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優化發展環境;不斷擴大對外對內開放的領域和範圍。
(四)在生態脆弱地區,開拓創新環境優化保護和有效利用模式。通過變革生産方式、轉移農牧業人口、企業化運作、産業化經營,將生態環境的保護與農牧業生産的發展和農牧民生活的改善結合起來,將生態環境保護與有效開發利用結合起來,創造出生産發展、生活改善、生態恢復的多贏局面,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主要是:實施收縮轉移、禁牧休牧輪牧;全力組織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建設工程;大力發展林沙等生態産業和環保産業。
(五)在民族地區,努力探索多元和諧的文化發展模式。立足創新,把地區、民族特色與大眾需求結合起來,把優秀文化傳統與時代要求結合起來,整合、包裝特色文化品牌,精心打造、努力開發一批時代氣息濃郁、民族特色鮮明的現代文化品牌,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産業。主要是:將文化作為巨大的旅遊資源,推進經濟與文化的融合;將文化作為品牌工程,推進城市與文化的融合;將文化作為提升地區形象的重要抓手,挖掘整合社會資源;將文化作為朝陽産業,積極支持文化精品創作。
(六)在推進科學發展的實踐中,建立健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保障機制。堅持體制創新和行為規範,完善利益激勵、補償和約束機制,合理調整利益關係,使人們追求利益的過程成為自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形成有利於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利益引導機制。主要是:形成促進生態改善、農牧民增收、企業發展相統一的利益共生機制;建立健全引導産業有序發展的政策體系,形成正確的投資導向機制;立足以人為本,建立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機制。
主要經驗和今後設想
鄂爾多斯推動科學發展的主要經驗是:
(一)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基礎。市委和市政府通過召開讀書會、討論會等形式,立足實際、尊重規律,統一思想、制定決策,形成符合地區特點和實際的發展思路與決策部署。
(二)堅持貫徹中央大政方針與結合當地實際相統一。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鍵環節。把地區發展放在全國全區發展大局之中,把貫徹中央精神轉化為地區發展的機遇,找準服從宏觀調控與發揮自身優勢的結合點,找準落實宏觀調控政策與加快地方發展的著力點,利用西部大開發、節能減排等宏觀政策,順勢而為,加快發展。
(三)堅持發揮自然資源優勢與發揮後發優勢相統一。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途徑。以優勢資源吸引優勢企業,讓優勢企業發展優勢産業,實現“以優聚優,集優發展”。從依託自然資源優勢向構築社會資源優勢轉變,大力培育市場主體和企業家隊伍,營造全民創業的社會氛圍,打造親商、安商、富商的發展平臺。
(四)堅持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推進黨的建設相統一。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保障。在推動經濟社會事業發展過程中,不斷推進黨的全面建設,形成了一個團結實幹、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和一支紮實肯幹的幹部隊伍,成為落實科學發展、引領科學發展、推動科學發展的中堅力量。
責編: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