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19日電 題:井岡山精神激勵老區人民再創輝煌━━江西省吉安市經濟社會發展調查
(編者按)革命老區如何脫貧致富?農業比重大的地區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2001年以來,在井岡山精神指引下,江西省吉安市堅持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步伐,跳出農業抓農業,跳出農村找出路,通過大力實施以新型工業化為核心的發展戰略,積極興辦工業園區,支持和帶動農業集約化、産業化,推動城市化,如今的吉安已經步入發展的快車道,長期積蓄的發展能量迸發出無限的活力。工業興、農民穩、群眾富,曾經貧困的革命老區走上了全面小康之路。
吉安的實踐告訴我們,農業比重大的革命老區,只要開拓思路,立足資源優勢,把特色産業做大做強,以工業帶動農業,增強支農力度,同樣能走出一條又好又快發展的成功道路。
(中國特色發展之路課題赴江西省吉安市調研組)
吉安市位於江西省中部,是革命搖籃井岡山所在地。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後,吉安經濟快速發展,城市變化日新月異。2002年以後,實現了3年工業增加值翻一番、4年財政收入翻一番、5年地區生産總值翻一番。
吉安是江西發展的一個縮影,在中部地區崛起中具有標誌性,對於老區脫貧致富具有示範性。促使吉安迅速崛起的做法和經驗主要有:
以推進工業化為戰略核心,帶動城市化和現代化
吉安以解放思想推動觀念轉變,以推進工業化為戰略核心,實現發展的新跨越。一是突破唯農業的思維定式,從就農業發展農業的思路中解放出來,變農業主導為工業主導。首先從農業社會的傳統思維中解放出來,適應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發展的要求,順應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趨勢,跳出農業抓農業,跳出農村找出路,以大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推進農業産業化。
二是從工業化的誤區中解放出來,把加快推進工業化作為經濟發展的中心任務。走出以農業規模化代替工業化的誤區,堅持以工業化為主導,確立“工業立市”戰略,快速做大工業經濟,提升工業經濟的帶動作用。
三是從工業與農業對立的認識中解放出來,通過工業化提升農業現代化。把工業化理念、市場化運作引入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著力以工業帶動農業,通過提高工業化程度,增強支農的力度,提高農業集約化程度。
辦好工業園區,承接沿海地區和外資産業轉移
一是以工業園區為載體,引導産業相對集中發展,形成“塊狀經濟”。吉安市利用城郊荒山、荒坡、荒地,有序推進工業園區建設。既節約了耕地,又降低了入區企業的用地成本。2001-2007年,全市13個工業園區完成土地開發建設面積5.1萬畝,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38.6億元;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397.6億元,入園企業達到1748家。
二是完善園區功能定位,促進産業集聚發展。按照“規劃科學、定位準確、佈局合理、功能完備、體現特色、集成配套”的思路,明確市縣(區)各工業園區的功能定位和主導産業,形成分工合理、重點突出、各具特色的工業園區。
三是建立“百里工業走廊”,發揮園區聯動效應,營造發展高地,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在吉水縣至泰和縣的百里經濟帶上,規劃建設“吉泰工業走廊”,以優化産業佈局為重點,堅持産業有規劃、項目有選擇,通過主攻大項目、抓好大投入、建設大基地、搭建大平臺,形成招商引資的優勢、産業集聚的優勢、帶動增長的優勢。
四是發揮園區優勢,以承接産業轉移為重點,著力招商引資、招大引強。以承接市外、省外、境外、國外産業轉移為重點,主動“對接長珠閩、聯通港澳臺、融入全球化”,先後成立深圳、廣州、廈門、杭州4個招商局,加大招商對接和産業轉移承接的力度。同時,還在工業園區內,設深圳産業園、深圳中興科技産業園、吉水標準件産業園、泰和溫嶺工業園,實現了從引進項目到引進園區的重大跨越。僅2007年,全市新引進的投資規模超億元的項目有60多個,投資規模超過10億元的有5個。
鼓勵全民創業,對回鄉創業給予和外資同樣的政策
吉安市有70多萬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隨著近年來吉安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人才回鄉、資金回流、企業回遷”的熱潮。據統計,目前吉安市回鄉創業人員近5萬人,發展個體工商戶2萬多戶,創辦或領辦民營企業近2400家,佔全市企業總數的38%。回鄉創業直接吸收從業人員約90萬人,帶動城鄉居民人均增收70元,實現了“回鄉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方”。
吉安採取多種有效措施支持回鄉創業。一是出臺一整套支持性政策。2005年吉安市就出臺了《關於實施全民創業的若干意見》,將回鄉人員納入全民創業的範疇。同時,各縣市區也在稅費減免、資金信貸、土地安排、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方面出臺了相關優惠政策,給予回鄉者創辦的企業或帶領外地企業和人員回鄉辦廠或興辦企業的,與外商同等對待、同樣待遇。二是為回鄉創業提供平臺。在工業園區建立專門吸引回鄉創業的創業園區,精心構築回鄉創業的平臺。三是提供全方位服務。對回鄉創業者實行一站式、全程式、跟蹤式服務,配套“馬上辦”“直通車”和“經濟110”機制,實現對回歸企業一切手續從優、從快、從簡,做到服務程序“鏈條化”、服務方式“人性化”,積極構築為回鄉創業者竭誠服務的“綠色通道”。四是實施小額貸款信用擔保政策,支持創業活動普遍展開。自2002年以來,全市累計發放小額貸款4.5億元,其中2007年發放2.3億元,通過小額貸款扶持個人創業8839人,帶動就業人數近3萬人。
推進農業産業化,建立綠色、特色産業基地
一是拓寬農業發展思路。明確了“以家庭經營為基礎,以鄉村企業為骨幹,以農副産品加工為主體,種養加系列經營,農工商全面發展”的發展思路,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全市糧食總産量由1978年的142.3萬噸增加到2007年的320萬噸,農林牧漁業總産值由36.7億元增加到163.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5.1%。
二是加強産業基地建設。堅持圍繞特色主導産業建龍頭,實施“一村一品”戰略。培育省級龍頭企業146家,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78家。其中,有10家龍頭企業,10個農産品生産基地,164個特色産業村被列入2007年全省“十百千”工程。
三是引進大企業帶動農産品深加工。以大開放促進農業經濟大發展,依託農業資源優勢,吸引深加工企業投資吉安。先後有湖南三可公司、上海熙可國際控股公司、青原區現代農業(江西)有限公司、江西盛兆農畜實業有限公司等落戶吉安,有力地推進了吉安農産品深加工增值。
四是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優勢。制定《關於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了財政扶持、工商登記簡化手續、稅收優惠、金融信貸優先、農業加強指導等具體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措施。目前,全市已經發展各種農村合作經濟組織400個,在工商部門登記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106個,有效提供了農業産前、産中、産後服務。
五是加快新農村建設。實施“百村示範、千村試點”工程,全市農村新通自來水4.4萬戶,新建水衝衛生廁所3.9萬戶,改造房屋1.1萬戶,1330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基本實現了“走平坦路、喝乾淨水、上衛生廁、住整潔房、用潔凈能源”,廣播電視通播率達100%。到2007年底,沼氣用戶達22萬戶,佔農戶總數的24%;新建2251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惠及12.1萬戶、49.88萬人。
六是農村綜合體制改革協調推進。農村稅費及配套改革成效顯著,水利管理體制、種子管理體制改革全面鋪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大力發展紅色旅遊
吉安紅色旅遊和生態旅遊資源豐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基礎設施的改善,大大提升了旅遊資源價值,推動旅遊産業迅猛發展。1995-2007年,來吉安市旅遊的人次由38.7萬人次增加到919.4萬人次;旅遊收入從1.14億元增加到49.6億元;旅遊創匯由53.2萬美元增加到1620萬美元;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5.3萬人,間接從業人員約26.5萬人。
吉安市所轄的井岡山市通過解放思想,確立了旅遊興市戰略,致力於“五個突破”,使旅遊經濟邁上新臺階。一是全力實施旅遊文化系統工程,在文化表現力和旅遊吸引力上有新突破,增強紅色旅遊的感染力。二是實施景區美化工程,在品質提升和旅遊形象國際化上有新突破,增強紅色旅遊的影響力。三是全力實施“産品多元化”工程,在由觀光型旅遊向休閒度假型旅遊轉變上有新突破,增強紅色旅遊的吸引力。四是全力實施資源優化工程,在旅遊營銷市場化上取得新突破,增強紅色旅遊的競爭力。五是全力實施管理標準化工程,在旅遊管理水平上有新突破,增強紅色旅遊的帶動力。2007年,井岡山共接待遊客306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9億元。
吉安已經步入發展的快車道,長期蓄積的發展能量迸發出無限的活力,推動著吉安的崛起。黃洋界上改革號角已經吹響,井岡山下老區人民將再創新的輝煌。
責編: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