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改革30年那些人那些事:尋找第一代農民工(圖)

 

CCTV.com  2008年10月31日 10:1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揚子晚報  
專題:改革開放30年新聞網

1992年春運,民工潮涌向廣東。 葉健強 攝

  有人説,第一代農民工就像剛恢復高考之時的“老三屆”大學生,雖他們年齡相差懸殊,在打工一族中,卻“風騷”獨具。20多年後的今天,他們又各自“飄落”何處?

  誰是第一代農民工

  按事先的想法:珠三角第一代農民工應該是上世紀80年代初到珠三角打工的,於是記者找到東莞市虎門鎮經貿辦主任譚志強,他犯難了:真找不到,90年代初的倒有!

  面對同樣的問題,曾任太平手袋廠廠長的唐志平尋思了好一陣:78年建廠後,廠裏幾乎是清一色的虎門人,只是到了1986年前後,由於工廠業務擴大,人手不夠,他們才到江西招了一些農民工,到1990年他離開廠時,農民工也只有100多人,但三年後,太平廠基本上都是外來工了。

  1990年後,“農民工”代替“民工”的稱法風靡坊間媒體,“民工潮”“春運”“治安”成為珠三角乃至全國的大問題。譚志強説,事實上珠三角第一代農民工應該是上世紀80年代從粵東粵西(大部分)農村走出來、在深圳蛇口和深圳關內打工的那群農民。

  譚志強説,在虎門鎮現有100萬左右的打工者中,“80後”的佔絕大多數,如果將他們算為第二代農民工,那麼上世紀“60後”、“70後”算是第一代,而90年代初的“民工潮”中,“70後”的佔多數。

  第一代農民工歸去何方

  從2001年開始,每年的5月12日,老梁總是和1991年5月12日一起從河南固始縣同車到東莞的50名工友聚會。“從來沒到齊過,現在越來越少。”至今還在東莞打拼的老梁説,那50人,估計有30%自己創業、30%留在企業、餘下的回家了。

  與老梁同一車來的程曉磊,如今做到某企業的高管了。他説,他們那一代農民工,回家的雖佔多數,但真正回到農田裏幹農活的很少,在家開店、跑個生意等居多,而且大多都搬到縣城或鎮上建房,成了城鎮人了。

  易進首先在東莞厚街開了自己的鞋廠,前幾年回到老家固始縣開了三個鞋廠。作為全國第一人口大縣,固始縣的絕大多數投資是由本縣的農民工回家創業的,也有他們“牽線搭橋”的。每年春節前,該縣主要領導會親自到珠三角的東莞、深圳等宴請“家鄉父老”。據稱,在宴請之列的,絕大部分是第一代農民工。

  去年,新的《勞工合同法》實施之後,重慶的老彭結束了他在東莞16年的打工生涯,雖然老闆工廠關門也給了他幾萬元的工齡補償,但還有些依依不捨。據稱,近一年多來,在珠三角遷移、倒閉的數千家工廠中,真正回家的大多是第一代農民工。

  當兩代農民工相遇

  如今留在珠三角的第一代農民工,多數成了管理者。當他們遇上了第二代農民工時卻有些犯難。

  記者在採訪中,多數第一代農民工中創業者在談及現在企業管理,首推現在工人難管。程曉磊説,他們當初進工廠是要軍訓做早操的,但現在工人認為,做操是在工作之餘,不計算工時、不給工資,這就是不尊重員工的自由,於是投訴到品牌客戶那裏,現在工廠乾脆取消了做操和軍訓。

  程曉磊是一家大型台資鞋廠做人事培訓負責人。他説,第一代農民工生在長在農村,為生存才進城;“80後”雖生長在農村,但父母多數在城裏打工,家裏吃穿不愁,又從小養成獨立個性;“90後”乾脆生在城裏學在城裏,完完全全是個戶口在農村的城裏人!到現在,“祖孫三代”農民工會一樣?

  而老梁的結論是:那時我們是一個崗位三個人等,現在是兩個崗位等一個人;過去是“民工潮”,現在是“民工荒”──打工市場變了!

  3個第一代打工人

  第一代農民工多已謝幕南方,歸寂家鄉。不過,與他們中的留守者對話,不光是憶往昔,更多則是對第一代打工人經歷的思考和沉澱,因為第二、甚至第三代打工者還在南下前行。

  前者之行,後者之師。

  A、從打工者到異國高管

  今年40歲的李興國17年前從老家來到東莞一家鞋廠。“當時我們進廠都要經過考試。”因為工作勤奮,李興國被選為儲備幹部。

  李興國從來沒有換過單位,從一個打工仔到車間組長、車間課長,2003年他被公司派往越南、印度尼西亞負責新廠的管理至今,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國際企業高管。

  “其間有很多更好的機會和誘惑,但我捨不得放棄。這也是我們這一代打工者的典型特徵吧,忠誠,負責。”

  李興國説,自己在國內工作時,就是為了工作而工作。來到國外,自己覺得多了份責任心:因為是外企,所以很多時候要考慮到形象問題。“這一點,也是國內第二代打工者的長處。”

  B、我為自己打工

  1991年4月,一家台資鞋廠到河南省固始縣招工,3000多人報名只招50人,老梁考了第五名。

  老梁在廠裏幹得很好,官至車間主任。但1996年,在與一位台灣主管爭執並打架後,他辭職了。

  1998年底,在中山三鄉鎮的烏石工業區,靠近寶元鞋廠的地方,老梁擺起了一個賣滷菜的夜市小攤。一年半的時間就賺了十幾萬。

  然而,樹大招風,又無證辦攤,不久,老梁的滷菜攤關門了。這時,老梁相中了鎮上一片十幾畝的空地,開了一家露天燒烤場,生意很火,卻再次因為手續不全關門。

  2000年老梁承包一層250平米的鋪面開了家酒樓,這次的生意手續齊全,月盈利2萬多。老梁賺到了第一桶金。

  2003年老梁又註冊了一個專做物流和汽車服務的公司。一年後名下的車輛達到幾百台。他關掉了酒店開始專注公司的生意。

  説起十多年來從打工仔到老闆的轉變,老梁感慨:打工的不如為打工者服務的!

  C、“堅持”讓打工妹身家過億

  1989年7月,16歲的王馨懷揣著母親賣黃豆湊下的路費,與100名河南同鄉來到東莞開始打工生涯。

  一日兩餐,工作13個小時,四個月後,同來的姐妹走了大半,王馨堅持了下來。年底,她寄回家的800元,撐起了家裏三間瓦房。

  3年後,王馨跳到另一家玩具廠當上了小組長。在玩具廠里耳濡目染的她了解了接單加工的奧妙。

  “當一輩子的打工妹肯定是發不了的。”深知這一點的王馨在當了八年打工妹後,租了一塊廠房做起了簡單的來料加工。“那時東莞到處是工廠,只要有點人脈關係,很多人都選擇出來自己做,錢不難掙。” 王馨的生意越做越大,現在早已是身家過億的老總級人物。她説,過去我給臺商和港商打工,現在我們請來台灣人和香港人幫我們打理企業,我一個打工妹也要走向世界。(羊城晚報記者 謝孝國 張生磊)

責編:趙旋璇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