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科學發展的先行者 江蘇省江陰市經濟社會發展調查

 

CCTV.com  2008年10月19日 09:5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專題:改革開放30年系列調研報告

  新華網北京10月19日電 題:科學發展的先行者──江蘇省江陰市經濟社會發展調查

  編者按:改革開放30年,江蘇省江陰市從鄉鎮企業起步,在每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始終明確自身的歷史定位,準確把握中央的發展戰略,將國家大政方針、外部環境變化與江陰的實際緊密結合,找準發展突破口,不斷實現新飛躍,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之路,以大企業集團迅猛發展和成批上市而被譽為“華夏A股第一縣”,以華西“天下第一村”為樣板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名揚全國,成為“蘇南模式”的象徵。

  江陰的發展歷程充分説明,只要立足科學發展,堅持解放思想,在求真務實的基礎上敢為人先,不失時機地搶抓發展機遇,因地制宜地創新發展理念,就能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把比較優勢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競爭優勢,為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

  江陰曾是一個被譽為“江之尾海之頭”的濱江港口城市。改革開放30年來,江陰找準發展突破口,不斷實現新飛躍,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之路、發展之路。

  30年來江陰的面貌發生了巨變

  改革開放30年來,江陰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地區生産總值由4.3億元上升到1190.56億元;人均地區生産總值由263美元上升到13627美元;財政收入由8836萬元上升到190.5億元;進出口總額由219萬美元擴大到110億美元;到2007年末,實際利用外資累計60億美元。在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名中連續5年位列第一。

  江陰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由341元和199元提高到21013元和10641元;城鄉居民人均儲蓄餘額由18元提高到30708元。

  江陰的社會發展全面協調。一、二、三次産業比例由26:55:19調整為1.5:63:35.5;小學、初中、高中和高等教育入學率分別由97%、80%、19%和7%增加到100%、100%、95.7%和58.7%。江陰共獲得經濟、科技、文化、衛生、教育、環保等各個領域的全國性榮譽稱號79項。

  搶抓發展機遇 創新發展理念

  江陰不失時機地抓住了3次發展大機遇。一是抓住了改革開放初期發展經濟的機遇,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從而實現了由農業縣向工業市的歷史性跨越。這種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現象曾被譽為“蘇南模式”的典型。二是抓住了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以後快速發展的機遇,利用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的有利契機,大力興辦與上海産業對接配套的民營企業和合資企業,實現了江陰由工業市向經濟強市的跨越。三是抓住了21世紀推動科學發展的機遇,強力實施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戰略,促使江陰早在2005年末就率先在全省實現全面小康達標,實現了由經濟強市向小康達標市的跨越。

  江陰與時俱進地堅持體制創新。一是從行政管理為主到經濟管理為主。利用江蘇沿江深度開發和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有利契機,江陰大膽突破行政區劃限制,創立了全國第一個跨行政區劃的經濟開發區。2005年末,又打破原有“四鎮兩辦”行政區劃,設立臨港新城,實施港城一體化發展。二是從資本經營為主到戰略經營為主。資本經營造就了“江陰板塊”和“江陰現象”,促進企業通過上市募集資金實現了規模化發展。戰略經營則是將城市作為一個經營整體來運作,將城市建設的重點項目和重大工程推向市場,引入戰略投資者進行經營。三是從政府包辦為主到社會共建為主。江陰的公共事業建設工程不再單一依靠政府去做,而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提供政策、引導輿論的方式,組織和利用社會各種資源完成。近5年累計吸納社會資本28億多元。

  江陰堅持不懈地做強本土企業。一是優化企業結構,引領企業上檔次。江陰始終堅持運用先進的管理和技術對傳統企業進行改組改造改制。2007年,有10家企業年銷售收入超100億元,有295家企業銷售收入超億元,有22家企業在境內外上市,數量居全國首位,本土企業所創造的産值佔經濟總量的79.5%。二是推動自主創新,打造民族品牌。江陰科技研發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1.8%以上,促使每年有1000多件專利産品誕生。到2007年,江陰有48種自主知識産權的産品在全國市場佔有率名列第一,有86家企業參與國標和行標的制定,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6%,實現了企業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從加工製造向研發創造、從資源依賴向科技依託的飛躍。三是強化企業培訓,提升企業家素質。近幾年,江陰市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經費,組織企業家免費到中國和世界500強企業進行培訓和考察。四是全方位服務企業,降低企業辦事成本。為給企業創造寬鬆的發展環境,江陰為企業實行了全過程、一條龍、一站式、一單制、個性化的超市服務,極大地降低了企業辦事成本,提高了企業經營效率。

  江陰堅定不移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江陰不僅培育出了華西村這個聞名中外的現代化新農村,而且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近年來,江陰工業累計投入農業32億元,農業規模化經營比例達到65.8%。同時,政府通過出臺金融、稅收、供地等優惠政策激勵企業參與農業開發。目前,村企聯姻村達70%,企業帶動農戶59215戶。其次,江陰實施以90多個年銷售收入5億元以上的經濟強村對140多個經濟相對薄弱村兼併聯合,從而致使被幫扶薄弱村全部脫貧致富,脫貧標準為村收入達100萬元以上,並以城鎮帶動鄉村,利用城市各類優勢生産要素建設大批農村新型社區,使農民能與城裏人共同享受到公共基礎設施及生活條件。現農民集中居住率已達70.6%。

  江陰還以科技提升農業。目前,江陰已完成對農民各類專業實用技術培訓2.8萬人次,培育科技示範戶2100戶,共獲得農業企業標準、無公害認證農産品、農産品綠色食品證書167個;以人才引領農民。江陰先後選拔近200名優秀人才和100名大學生進入農村基層領導班子,並有1500多名科技人才參與江陰農村創業;以財力激活“三農”。“十五”時期以來,財政直接投入“三農”建設資金近30億元。

  江陰不遺餘力地構建民生工程。建立了陽光普照的社會保障體系。2007年,江陰用於惠民的各項財政支出達9億元,佔可用財力的15%。基本實現了養老、醫療、失業和最低生活等社會保障對城鄉所有人群的全覆蓋,尤其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覆蓋率達到100%;實現了城鄉居民較充分就業。2007年,城鎮和農村登記失業率分別為2.67%和3.47%,其失業人員大多為主動失業人群;促進了教育公平。在均衡城鄉教育資源、普及12年教育的同時,江陰所有外來務工子女全部與城裏孩子一樣在公辦學校就讀;增加了城鄉居民收入。2007年江陰企業職工平均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突破3萬元、2萬元和1萬元,其中,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連續7年列全省第一;優化了生態環境。江陰飲用水源水質100%達標,空氣優良率達到90%以上,污水處理廠排放93.4%達標;強化了社會管理。全力打造平安江陰,已投資1億多元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城市突發公共安全事件處置指揮中心暨公安110指揮中心。

  江陰的戰略構想和發展目標

  江陰的戰略構想:以建設“幸福江陰”為目標,在全省乃至全國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幸福江陰”的內涵是:讓每一個勤勞努力、善良淳樸的江陰人“以民生為本、力求個個都有好工作,以民富為綱、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為先、力求處處都有好環境,以民安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強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體”。

  為實現戰略構想,江陰推出了具體舉措:一是以幸福江陰為目標,堅定不移地推進民生工程。在江陰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基礎上,讓老百姓的就業更充分、口袋更飽滿、生活更安逸、生活更豐富、身心更健康。二是以改革開放為動力,竭盡全力地釋放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城市發展實力、體制機制活力和對外發展能力。三是以科學發展為準則,統籌協調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促使結構調整更加突出調優調高,城鄉發展更加突出統籌兼顧,環境建設更加突出生態文明。

  江陰的發展目標:到2010年和2020年,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均遞減5%;常住人口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分別達到13000美元和25000美元(按現行匯率計算);預算內財政收入分別超280億元和80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600美元和7500美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000美元和5000美元,城鄉人均收入比分別為1.8:1和1.5:1;研究和開發費用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分別超過2.5%和4%,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的比重分別達到45%和60%。

責編:樊靜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