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進入快車道”來形容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那用“火箭般躥升”來形容公務員報考熱一點也不為過。
人民網8月29日報道,2003年中國公務員考試的報考人數是23.6萬,到2007年就達到了130萬,短短四年增長5倍。據中公網發佈的數據,截至2007年11月4日(2008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報名審查最後一天)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報考審查通過人數達80萬,各職位平均競爭比例為1:60。其中個別崗位的競爭只能用白熱化來形容。比如農業部辦公廳綜合處科員只要一人卻有3592人報名,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團工委青聯部招一名主任科員有2287報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人事教育司幹部人事管理司計劃招兩人,僅通過審核的就達7914人。
今天是2009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報名的第二天,種種跡象表明,今年的公務員報考熱度有增無減。據《瀋陽今報》報道,2009年遼寧省預招4450名公務員,目前報名人數已突破10萬。據《華西都市報》報道,四川省的德陽、綿陽、廣元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地震重災區,面向全國和特定地域公開招錄公務員587人,截止到9月23日中午12時,已有25961人報名。
趙楊是中國人民大學2007級碩士生,他告訴記者:“我們學院今年共有109名碩士畢業生,其中100人確定要考公務員,大約20人準備一考到底──考完國家考北京,考完北京考地方,直到考上為止。公務員考試定在11月30日,一些同學7月就開始準備,每天學得昏天黑地,滿腦子除了數列就是法律常識,都快走火入魔了。”
這在首都各大高校都不是個別現象,這些人被統稱為“考碗族”──伏案苦讀就為端上公務員這個鐵飯碗。
到底是什麼讓這些大學生非要考公務員呢?
首先,是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
去年10月底,教育部披露,截至2007年9月1日,仍有144萬的2007年應屆高校畢業生未就業,約佔全部畢業生的30%。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又創歷史新高──達到559萬人。
畢業生增加了,可工作機會沒有相應增加。據2月18日《中國經濟時報》報道,新的勞動合同法使微型和中小企業的成本上升20%,直接導致國內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量下降。同時,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帶來了世界性的經濟蕭條,諸多外企或倒閉或裁員,而外企向來是應屆生就業一個很重要的流向,外企的不景氣無疑使原本暗淡的就業形勢雪上加霜。
在這種背景下,高校畢業生抱著“是個機會就上”的心態紛紛報考公務員,哪怕僅有千分之一的希望,也不肯放過。
其次,公務員本身極具誘惑力。
今年9月2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一項民調顯示,77.0%的人認為公務員熱是因為公務員是“鐵飯碗”,穩定;73.2%的人看中公務員福利待遇好,上升空間大;59.9%的人認為與其他職業相比公務員工作更輕鬆。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企業等其他就業渠道的低收入、低保障以及低公平度。據新華網重慶5月11日電,除去保險金和公積金,重慶工商大學財會專業畢業生月薪在1200元左右,還不到本地公務員的一半。加之單位一般中午不管吃、晚上不管住,家在外地的畢業生食宿自理,每月房租500元至1000元,每天伙食費15元左右,再加上手機費、交通費,1200元根本不夠。
於是,為了尋求穩定收入和體面生活,不管有無其他選擇,眾學子越發要先擠公務員考試這個獨木橋。
新華網10月6日一則消息稱,深圳市一處長職位引來40個教授競爭,河南三門峽市一個副縣長職位有65名博士競爭。據不久前的《北京日報》報道,上海4000戶入戶調查顯示,人才就業意向首推政府機關,其次是事業單位,然後是壟斷性企業、金融保險等。
人人心裏都有一本賬,我們社會的優勢資源高度集中在政府部門、行政體系,怎能不讓人趨之若鶩?
因此,要想從根本上給儼然沸騰的“公務員熱”降溫,就必須完善整個社會的保障體系,尤其要制度化地縮減其他職業和公務員在社會資源、社會保障和社會聲望上的顯著差距,實現“保障面前人人平等”。
與此同時,政府還要完善公務員的考核和問責制。對那些玩忽職守、不作為、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公務員要有淘汰機制。這樣不僅能清潔公務員隊伍,還能告誡“目的不純”的報考者──公務員隊伍絕對不是逃避工作壓力、混日子的好去處,只要不好好盡職,飯碗就是姓“公”也不會“鐵”!
責編:趙德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