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以開放打造中國百強之首

────江蘇省昆山市經濟社會發展調查

CCTV.com  2008年10月16日 08:5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0月15日電 題:以開放打造中國百強之首──江蘇省昆山市經濟社會發展調查

    編者按:改革開放30年,昆山初步實現了由單一農業向農業、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的轉變,由依靠外資帶動向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轉變,由分散佈局向集中佈局推進集約發展、節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轉變,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向共同富裕、和諧進步的轉變,由城市規模擴張向城鄉協調發展的轉變,由粗放型增長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的轉變。

    昆山是“蘇南模式”的一個縮影,“昆山之路”雄辯地説明,只要轉變發展方式,快速度也可以有好質量,工業化也可以有好生態,城市化同樣可以實現城鄉統籌。只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結合當地實際,搶抓機遇,創造性地開拓發展思路,就能逐步探索出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為主要特徵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之路。

    中國特色發展之路課題赴江蘇省昆山市調研組

    經過30年改革開放,昆山由一個經濟總量在蘇州排最後的農業縣,迅速成長為綜合實力在全國縣(市)中排名首位的縣(市),創造了輝煌成就。

    昆山的經驗表明:率先發展可以和科學發展相統一

    統計表明,昆山地區生産總值從1978年的2.4億元增至2007年的115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遞增18.6%;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從466元增至171061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遞增17.5%;財政收入從0.35億元增至202億元,年均遞增24.6%。

    1978-2007年,昆山三次産業比由51.4:28.9:19.7轉變為1:66:33。所有制結構由公有制經濟佔100%轉變為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比為7:93。

    昆山社會事業全面繁榮。1992年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市民平均期望壽命、嬰兒死亡率、孕産婦死亡率三大健康指標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5年的813元增加到2007年的2192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201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68元。實行統一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障和低保標準。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城市化率從1978年的10.5%提高到目前的68.7%。建成污水處理廠23家,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0%以上。年均新增綠地1500萬平方米左右。公路里程從73公里增加到1950公里。

    昆山的發展道路,是一條以外向帶動為特徵的獨特道路。昆山發展分為4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為奠基階段,實現“農轉工”歷史性跨越。1983年開始發展鄉鎮工業,1984年自費創辦開發區,借助上海産業轉移和三線企業遷移,奠定了工業發展基礎。90年代初為開創階段,實現“內轉外”格局性轉變。充分利用浦東開發開放效應打時間差、空間差,外資開始成為昆山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90年代末為拓展階段,實現“散轉聚”階段性變化。在實施台資戰略的同時,推動外資、民資雙輪驅動,步入電子信息、精密機械製造等主導的發展階段。進入新世紀為提升階段,呈現“低轉高”發展態勢。實施民營趕超戰略和服務業跨越戰略。200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全面小康社會主要指標,2007年地區生産總值突破1000億元。

    改革開放30年來,昆山大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以經濟國際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推動城市化,成為“蘇南模式”的一個縮影。近幾年來,圍繞率先發展、率先實現全面小康,逐步探索形成以科學發展為特徵的“新蘇南模式”。以昆山為代表的蘇南經濟説明,只要轉變發展方式,快速度可以有好質量,工業化可以有好生態,城市化可以實現城鄉統籌,率先發展可以和科學發展相統一。

    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為特徵不斷創新發展理念

    30年來,昆山市委和市政府帶領幹部群眾,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結合本地實際,創造性地開拓發展思路,逐步探索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思路。

    一是解放思想,搶抓機遇。樹立“大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不發展,最困難”理念。創業之初抓住上海産業轉移和軍轉民機遇,上世紀80年代中抓住國家實施沿海開發開放戰略機遇,90年代初搶抓浦東開發開放、沿江重點發展、昆山開發區獲批三大機遇,90年代末果斷搶抓“台資擴張”機遇,進入新世紀抓住轉變發展方式新機遇。正是由於在每一個轉折關頭,不斷解放思想,捕捉發展機遇,做到醒得早、跑得快、幹得實,推動經濟隔幾年就上一個新臺階。

    二是開拓創新,優化服務。堅持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大力倡導“硬體不足軟體補,政策不足服務補”理念,營造“零障礙、低成本、高效率”投資創業環境,形成“親商富商安商”的濃厚氛圍。昆山有區位優勢、環境優勢、人才優勢、服務優勢,都是昆山人開拓創新形成的。

    三是堅持開放,提升優勢。堅持把外向帶動作為發展主戰略,儘管主要領導幹部不斷更替,這一主戰略始終沒變。引進外資時期提出“昆山就是開發區,開發區就是昆山”理念,承接産業轉移時期大力實施外向配套。隨著國際産業轉移向高端環節推進,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

    四是自立自強,艱苦創業。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幹部創事業是昆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寫照。從創辦自費開發區到興辦出口加工區再到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從外向帶動到民營趕超再到服務業跨越,從“親商安商富商”到“親民安民富民”再到“新昆山人工程”,從招商選資到土地集約利用再到打造總部經濟,都體現出艱苦創業、創新發展的精神。

    五是以人為本,強市富民。建立産業富民、創業富民、就業富民、事業富民、保障富民等推進機制。從統一低保開始逐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率先達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標後,積極開展“補短、補缺、補軟”,努力解決發展中出現的群眾增收、生態環保、城區交通、社會治安等突出問題。

    六是統籌城鄉,和諧發展。樹立城鄉統籌理念,以城市化引領新農村建設,做到城鄉規劃全覆蓋。重大基礎設施城鄉統一佈局。行政村實現村村通公交,戶戶通有線電視。建立社會穩定和公共安全應急機制。

    經過長期積澱,昆山逐步形成了獨特的發展優勢和解放思想抓機遇、勇於創新敢為先的精神。

    昆山永遠保持爭當第一的激情。爭先創優是昆山精神的價值取向。上世紀80年代提出“學、趕、超”口號,經濟實力迅速提升。進入新世紀,提出超先進目標,一躍成為中國“百強縣”第一。

    昆山永遠視挑戰為機遇。在亞洲金融危機和政策緊縮時期,善於揚長避短,困境為昆山經濟的發展壯大打開了另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門。

    昆山東依上海,交通發達,可以看作是上海的“郊區”。由於在土地、勞動力等方面具有相對比較優勢,通過借助上海産業轉移和人才技術優勢打造和形成昆山城市品牌。

    昆山在對外開放中推進自主創新。利用外資,為自主創新提供技術、制度、主體、市場等基礎支撐,構建科技創新、産業集聚、人才支撐和可持續發展四大平臺,推動“昆山製造”向“昆山創造”轉變。

    昆山30年實踐的深刻啟示是,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必須始終堅持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以科學發展為路徑,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共同富裕為目標,以黨的建設為保障,把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充分體現在各項工作中,充分落實在各項實踐上。

    昆山的美好遠景

    昆山2020年的奮鬥目標是:率先基本建成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一個經濟結構合理、産業特色鮮明、綜合競爭力強的現代工商城市;率先基本建成現代化城市格局,建設一個富有現代氣息和江南水鄉特色的園林旅遊城市;率先基本建成現代化社會服務體系,建設一個極具人文魅力的文明城市;率先基本建成現代化人居環境,建設一個最適宜創業發展、工作生活的生態宜居城市;率先基本建成現代化公共政府構架,建設一個開明開放、公平公正、規範高效的法治城市;率先基本建成與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人才和幹部隊伍,建設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創新型城市。

    昆山將實施“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10年,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在2006年基礎上翻一番;到2012年,服務業比重達到4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接近2萬元。第二步,到2015年,總體發展水平趕上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率先達到基本實現現代化指標。第三步,到2020年,主要發展指標達到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5%,服務業比重達45%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5萬元。

    為此,昆山將重點完成四大發展任務:一是不斷優化發展結構,率先實現由重點發展向優化發展轉型。二是改善産業結構,加快經濟轉型升級。三是全方位推進擴大開放,努力建設國際化城市。四是提升城市軟實力,努力在長三角城市群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時,還要緊緊抓好6項重點工作:一是加快轉型升級,堅持製造業立市、服務業強市,著力提升産業競爭力。二是加強自主創新,扶大扶強科技企業,做精做優創新載體,著力提升科技競爭力。三是推進城鄉統籌,優化發展佈局,完善公共服務,著力提升城市競爭力。四是堅持環保優先,強化節能減排,加強綠化建設,著力提升生態競爭力。五是加強文化建設,構建思想文化建設載體,塑造文化特色品牌,著力提升文化競爭力。六是改善民計民生,推進自主創業,保障基本生活,協調利益關係,著力提升社會和諧度。

責編:樊靜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