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30年的改革開放,不僅使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歷史性的巨大變化,而且構築了符合我國國情、有利於持續發展和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體制基礎。
●我國經濟體制
改革取得的豐富經驗,大致可以概括為“九個堅持”。對於這些寶貴經驗,我們應當深刻認識和自覺運用。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體制變革道路,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使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歷史性的巨大變化。
經濟體制改革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
在波瀾壯闊、氣勢磅薄的大改革大開放推動下,我國不僅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而且構築了符合我國國情、有利於持續發展和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體制基礎。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已經確立。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從改革前“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結構轉變為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從國民經濟總體來看,公有制經濟仍然保持主體地位,在關係國計民生的關鍵性行業和支柱産業中國有經濟仍居於支配地位。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並對經濟快速增長、擴大社會就業、活躍城鄉市場、增加財政收入等發揮著愈益明顯的作用。
──資源配置方式實現轉換。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計劃與市場的關係。經過改革,在資源配置方式上基本實現了由國家計劃配置為主向市場配置為主的轉換。這對增強經濟活力、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適合生産力發展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基本建立。農村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經過改革,廢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農村經濟全面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巨大發展。
──國有企業改革取得重大進展。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30年來國有企業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改革不斷深化。大部分國有企業改制為多元股東持股的公司制企業,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調整不斷推進,極大激發了企業活力,增強了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影響力。
──新型宏觀調控體系逐步健全。打破高度集中的傳統計劃管理體制,實現簡政放權,發揮市場機制、競爭機制的作用。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宏觀調控體系,轉變政府職能,計劃、投資、財稅、金融、外匯、價格等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形成國家計劃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系。
──現代市場體系全面構建。基本形成多層次、多門類的商品市場體系和多元化市場流通渠道、多种經營方式並存的商品市場格局。各類要素市場的培育和建設不斷推進。絕大多數商品和服務實現了市場定價。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逐步完善。
──收入分配製度發生根本性變化。確立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重視處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效率與公平的關係,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
──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形成。建立並不斷完善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形成城鄉基本醫療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制度,普遍建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健全社會救助體系。
──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涉外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實施“走出去”戰略取得重要進展。
深刻認識和自覺運用經濟體制改革的豐富經驗
堅持立足基本國情,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正確分析國情,作出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由於對基本國情的清醒認識和準確把握,我們才成功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而實行改革開放,正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實踐。一方面,在改革開放中堅持社會主義、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確保改革開放沿著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前進;另一方面,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行改革開放,對原來僵化、缺乏活力的舊體制進行全面變革,以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社會主義的吸引力。把改革作為我國的第二次革命與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有機統一起來,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對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産力發展的環節和方面進行改革,其目的就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同樣,開放也是為了發展。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引領我們發展進步的偉大旗幟。在當代中國,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就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堅持不斷解放思想,鼓勵大膽探索和實踐。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始終是解放思想的過程、理論創新的過程、實踐創新的過程。30年來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以思想大解放和觀念大轉變,推進改革開放大突破,推進中國經濟社會大發展。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開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恢復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打破“兩個凡是”僵化思想的束縛,從而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闖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1992年鄧小平同志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重要思想和“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準,打破了片面理解姓“社”姓“資”的思維模式,極大推進了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改革和發展,成功實現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可以説,沒有思想解放,就沒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發展。
堅持市場取向改革,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市場取向改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標誌。30年的改革開放,正是堅持這一正確方向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前進的歷程。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決定》,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出了專門規劃和部署。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提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奮鬥目標,強調要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健全國家宏觀調控體系,完善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健全現代市場體系,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這一系列重大決定,使我國改革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不斷前進和深入發展。同時,改革開放的實踐也充分證明,只有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國家現代化。
堅持體制機制創新,著力建設成熟的市場經濟制度。改革不在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方面取得實質性重大進展,社會生産力發展中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就不可能被徹底消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不可能真正建立和完善起來。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始終著眼于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並取得重大進展和成效:著眼于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推進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産權制度;著眼于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不斷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著眼于完善宏觀調控體系,不斷推進計劃、財政、稅收、金融、投資等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著眼于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不斷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著眼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失業保險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改革和建設。這些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不僅有利於鞏固改革開放成果,而且為今後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體制保障。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在今後的改革開放進程中,仍然要注重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堅持漸進式改革方略,有領導分步驟地全面推進改革。“摸著石頭過河”,是漸進式改革方略的形象表述。鄧小平同志曾指出,對改革實踐中的東西,“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解決”。實行漸進式改革方略,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生動體現,也是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科學運用。這不僅是因為改革無先例可循、無經驗可鑒,通過漸進式改革可以積累經驗、探索路子,以利於推進更大的改革,而且在於漸進式改革可以避免社會出現大的震動,可以使人民得到看得見的利益和好處,從而為進一步改革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強大動力支持。30年來漸進式改革的成功,表現在多個方面和領域。例如,改革先從農村起步,再逐步向城市推進;價格改革先在一段時間內實行“雙軌制”,再逐步並軌實行市場價格;對外開放也是先在東南沿海一帶開放,由經濟特區先行試驗,再推向全國,逐步形成開放型經濟體系。實踐證明,我國採取漸進式改革方略是十分必要、完全正確的。
堅持統籌兼顧,協調推進各領域體制改革。我國在不斷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穩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斷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改革開放提供制度保證和法制保障;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有力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積極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包括推進科技、教育、衛生等體制改革,大力發展社會事業,著力完善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促進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為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提供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體制改革,是我國整個改革取得成功的寶貴經驗,也是各項改革繼續健康推進的重要保證。
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做到改革與開放相互促進。鄧小平同志指出,對外開放也是改革。改革需要開放的推動,開放需要改革的保障,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實踐證明,哪些地方開放得早、改革同開放結合得好,那裏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就大、發展就快;哪些地方改革不斷深化、制度有所創新,那裏的對外開放就搞得好。30年來,我們在不斷深化改革的同時,也不斷擴大開放,以開放帶動改革。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原有體制的弊端愈益顯露出來,迫切要求加快改革。我國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和吸收外資不斷增加,直接推動政府調節經濟方式、政企關係、企業治理結構、外貿和外匯管理體制的變革,促進商品市場和各類生産要素市場的形成和發展。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為“引進來”和“走出去”創造越來越好的外部環境,從而使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堅持牢牢把握大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我們黨始終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發展為目的、以穩定為前提,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並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重要結合點,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所有的改革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掃除發展社會生産力的障礙。”離開發展,改革就失去了意義。圍繞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不斷進行改革,為發展開闢了廣闊的空間,提供了強大動力和保障。無論是改革還是發展,都需要有一個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沒有穩定,什麼事都幹不成。必須堅持在社會政治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在改革發展中保持社會政治穩定。只有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係,才能始終把握大局,保證經濟社會順利發展。
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推進改革提供堅強政治和組織保障。中國共産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進程,始終是在黨的正確領導下進行的。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保證市場經濟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有機結合,保證改革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保證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要堅持黨的領導,就必須改善黨的領導。30年來,我們黨堅持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使黨始終成為推進改革開放事業順利發展的堅強領導核心。堅持大力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進行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不斷提高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斷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懲治和預防腐敗;等等。所有這些,有力地保證了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魏禮群/國家行政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
責編:汪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