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公開徵求意見(全文)
新華網北京10月14日電(記者周婷玉、吳晶、趙超)經過兩年多討論和修改,新的醫改意見終於揭開面紗。《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徵求意見稿)》14日全文公佈,向社會徵求意見。
“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加快建設醫療保障體系”……針對近年來醫療衛生事業公益性弱化、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突出現象,新的醫改意見中始終貫穿了一條公益性主線,以期緩解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
事實上,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的30年,就是保障人民健康水平這個根本目標、不斷在改革發展中解決新矛盾新問題的過程。
第一階段:激發活力 提高效率
1978年至1996年,是我國衛生事業解放思想、積極探索的階段。
上世紀70年代末,由於十年動亂的影響,我國醫療衛生資源嚴重短缺;綜合國力和財力較弱,政府發展衛生事業的能力受到極大限制;同時由於平均主義和“大鍋飯”盛行,醫療衛生領域服務質量受到詬病。
針對醫療服務供不應求的主要矛盾,這一階段衛生改革發展的重點是大力提高衛生服務能力,增強醫療衛生機構活力,擴大服務供給,緩解供需矛盾。同時要打破“平均主義”和“大鍋飯”的分配方式,調動人員積極性,激發活力,提高效率。
1985年被稱為“醫改元年”,這一年國務院批轉了衛生部《關於衛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問題的報告》,提出了發展衛生事業的新思路:鼓勵多渠道辦醫;對衛生醫療機構實行放權、讓利、搞活,實行鼓勵創收和自我發展的政策;改革收費制度。
隨後我國醫療衛生機構通過“放權讓利、擴大自主權和分配製度改革”,有效調動了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積極性,醫療衛生服務供給大幅度增加,緩解了“看病難、住院難、手術難”等突出矛盾。
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入,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問題越來越突出。同時,由於醫療機構創收動力趨強,加之農村合作醫療解體,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籌資不足,政府衛生投入比重下降,居民醫療費用快速上升,“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日漸顯現。
第二階段:強調社會效益 體現社會公平
1997年至2002年是我國衛生事業明確方向,加快發展的階段。
針對醫療機構的趨利性,1996年底我國召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全國衛生工作大會,強調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防止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社會效益的傾向;強調優先發展和保證基本衛生服務,體現社會公平;強調合理配置資源等等。
中共中央、國務院1997年頒布《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我國衛生事業的性質是實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會公益事業。
在江蘇鎮江市和江西九江市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試點基礎上,1998年12月,國務院出臺《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在全國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200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明確了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等重大戰略部署。
這些政策都是旨在實現基本衛生服務的均等和公平。但是醫療衛生分佈失衡依然明顯,優質資源過分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農村衛生、公共衛生工作薄弱。
第三階段:強化公益 改善民生
2003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階段,我國衛生事業發展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入了強調公益、改善民生的新階段。
2003年後,我國努力解決衛生工作中存在的“重醫輕防”、“重城輕鄉”等弊端,加強公共衛生服務,大力推進農村衛生建設和城市社區衛生建設,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社會醫療保障制度。
在這一時期,國務院批准實施了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三年規劃,基本建成了覆蓋城鄉、功能比較完善的疾病預防控制和應急醫療救治體系。
2006年國家啟動《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改善農村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條件;同年《國務院關於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及其配套文件出臺,推動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發展。
2003年開始,國家組織在全國農村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農民自願參加,重在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2007年下半年,國務院又啟動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
2006年6月國務院成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部際協調工作小組,研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大問題,提出改革意見。
與此同時,政府的投入日益提高,2003年至2007年間,政府財政用於衛生的支出比上一個五年增長了1.27倍。
從這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可以看出我國正日益突出衛生事業公益性質,強調政府責任,努力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朝著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邁進。
責編: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