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法制日報:小崗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CCTV.com  2008年10月07日 14:1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網  

 

■小崗村今昔對比。

■小崗村大包乾帶

頭人合影。

  無論是安徽小崗村,還是河南南街村,或是山西大寨村,對於眼下許許多多的國人來説,都不是一些陌生的名字。它們的昨天在我國農村的發展史上曾經濃墨重彩地打上了厚重的烙印,而它們的今天和明天正為我國廣大農村提供波瀾壯闊的改革藍本。

  人民習慣把它們稱為名村,因為從一夜成名的那一刻起到現在,它們一直未離開過公眾的視線,一直就處在各類輿論的漩渦中,人們在對它們的眷戀中更寄予深切的厚望。從小崗村到南街村、再到大寨村,記者的思索隨著一路前行的採訪步伐而從未停止。

  法律給第一個吃螃蟹的小崗村人吃上了定心丸,但此後二十餘年小崗村發展緩慢

  “從南街村可以看出人的因素決定一切,學習南街要建好小崗村。”這是2002年8月27日,被譽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參觀團一行21人第二次到河南省漯河市南街村參觀考察時所寫的一段留言。當他們了解到在南街村這個集體大家庭裏,村民們生老病死有依靠、免費享受十多項福利時,紛紛給予高度讚揚。

  記者不經意間從南街村人自己編的《南街村報》上發現了這則消息。相比南街村而言,小崗村人心悅誠服地承認了自己發展的滯後。

  “大包乾”主要發起人之一、當時的生産隊長嚴俊昌今年已64歲。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毫不避諱地承認了小崗村相比其它名村的落伍。多年以後,當後起之秀、年創利稅超億元的全國最佳經濟效益村???位於長江邊上的江蘇省張家港市長江村千里迢迢跑來結對子、幫助小崗村發展時,嚴俊昌與長江村村支書鬱全和之間曾有過這麼一段意味深長的對話。

  鬱全和説,我們所有先富起來的人和村都要感謝小崗村;沒有小崗村當時先富起來,我們那裏還是蘆葦蕩。

  嚴俊昌説,長江村今天的發展值得我們學習,對小崗村的現狀我感到有愧,這一生是還不清的。

  鬱全和的話包含了對小崗村的歷史評價。27年前,因為小崗村一場包産到戶的冒險,掀起了波及全中國的農村産權制度改革,造就了我國當代改革的大趨勢,為包括城市經濟在內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借鑒。

  小崗村大包乾的冒險更具有法律上的深遠意義。1993年、1999年的兩次修憲,都把農村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寫進憲法,確立了“大包乾”的法律地位;而2003年3月正式實施的農村土地承包法,不但給予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以物權保護,而且嚴格限制了承包土地的收回與調整,從而使農村土地承包經營較以往更能擺脫政策的影響、納入到法律保障的軌道上。

  “冒險”在人,小崗村人多年後的切身感悟印證大包乾的精髓就是“人的因素決定一切”。這個由小崗村人冒險創造的“包”字,可謂博大精深,它不但在法律形式上明確了廣大農民的責任、權利和利益,而且用法律的手段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産積極性,促進勞動生産率的提高,為農村經濟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嚴俊昌曾經也為此擔心過,他説:“大包乾雖然好,但一開始總是有人説三道四,我們心裏也直犯嘀咕,怕上邊來個什麼政策給反掉了。到1993年修改憲法,把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寫進了憲法,心裏才算踏實下來,種起地來也敢施肥用藥了。”

  法律給第一個吃螃蟹的小崗村人吃上了定心丸。然而,令嚴俊昌感到遺憾的是,在大包乾後的20多年裏,小崗村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當我國南方、華東地區一些鄉鎮紛紛大力興辦鄉鎮企業、推進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市場農業的時候,小崗村人卻依舊沿襲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産和生活方式,滿足於“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有一組對比數字能説明小崗村的滯後:當小崗村人目前依然把依靠土地進行糧食生産作為其主要收益時,在南街村,包括外來人口在內的11000多人裏面,只有一支70人的農業隊伍從事1000畝耕地的農場生産;而在大寨村,2004年農業的直接收入僅佔到該村總收入的2%。

  還有一組數字令小崗村人更加感到汗顏:2002年,大寨村經濟總收入就突破1個億,農民人均收入達到4000元;而今,南街村在1.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創造出了年産值14個億的奇跡;而到2003年,小崗村人均收入只有2100元,離“小康”標準相距甚遠。

  小崗村明天的發展之路在哪?小崗村人開始了深思。

  大包乾只能治窮,要致富還須靠可持續發展

  “大包乾發源地人員,看到南街村的變化,為我們提供了發展的模式,使我們的黨組織看到了前進的方向……”這是小崗村人在南街村考察學習時所留下的另一段留言。

  今天,南街村和大寨村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興辦企業,誠信、守法經營,吸收多种經濟成分共謀發展,打破了單一的農業生産格局,使集體經濟不斷得到發展、壯大。打上“南街村”、“大寨”商標的系列産品如今也遠銷全國各地、出口國外,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品牌效應。

  相比之下,小崗村缺少了大包乾的時代精神,由於不懂市場經濟的運作規律,先後幾次引來的工業項目都是無疾而終;由於不知曉法制經濟的內涵,自身擁有的“小崗村”、“大包乾”無形資産紛紛被毫無干係的人和企業在不同的商品上搶注商標,謀取經濟利益。

  幾次南街村之行讓小崗村人受益匪淺,他們終於意識到,“大包乾”已經不能包醫百病,它是治窮的靈丹,卻不是致富的寶典。解決小崗村的經濟發展問題,恰恰需要的是用大包乾的精神開創適合小崗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時隔27年的今天,嚴俊昌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小崗村今後的發展,還是要在土地上大做文章。土地應該集中經營,搞規模農業,發展高效的種植業。

  小崗村開始調整産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2004年初,經安徽省滁州市有關部門牽線搭橋,小崗村與滁州通力集團、江蘇長江潤發集團等4家公司共同投資830萬元,組建了鳳陽小崗村現代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為“小崗村”打上了屬於自己的法律烙印。

  記者在小崗村採訪時了解到,小崗村著手實施“鳳還巢”計劃,利用村裏在外務工經商的80多名年輕人的人才、技術、信息和資金優勢,逐步摒棄一家一戶式的生産經營方式,決定走農業生産集約化道路,大力推行規模經營,並借助“鳳陽小崗村現代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儘快把小崗的農産品做大、做強。在長江村的幫扶下,小崗村2001年建成佔地面積近80畝的優質葡萄種植示範園,目前全村108戶農民90%以上都種植了葡萄,總面積達450畝。“小崗葡萄”去年獲得大豐收,最高畝産達3000公斤,總産逾25萬公斤,且大部分是訂單銷售,不到一個月就銷售一空,人均種葡萄收入超1000元。與此同時,上海三農公司落戶小崗村,通過“公司+農戶”的形式,與小崗村民簽訂協議,培育發展“大明貢豬”的養殖基地,目前有40戶農民飼養繁殖種豬,首批種豬已順利産下兩茬小豬崽,戶均靠養豬增收750元。

  記者還了解到,總投資300萬元、佔地面積20畝的小崗村“大包乾”紀念館已于去年10月初動工,預計今年4月建成;小崗村將以此為依託,做好“大包乾”品牌特色,大力發展旅遊經濟。

  滁州市委、市政府表示,小崗是張好名片,鳳陽要加快發展、滁州要加快發展,將千方百計地用法律手段維護好小崗這張牌、對外展示好小崗這張牌。

  陪同採訪的鳳陽縣委宣傳部的有關人士還告訴記者,今年“五一”前,一場主題為“富裕起來的村子如何與時俱進,在全國建設小康社會中發揮領頭羊作用”的“中國名村論壇”也將在小崗村舉行。屆時,華西村吳仁寶、大寨村郭鳳蓮和長江村鬱全和都將出席,共商名村發展之計。

  可以預見,在當前新一輪農村改革進入一個全新發展階段的關鍵時刻,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小崗村的明天依然會帶給我們新的期望和驚喜。

  ■相關鏈結

  小崗村:1978年以前,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是全縣有名的“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産靠貸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後幾乎家家外出討飯。1978年11月24日,小崗村18戶農民搞起了“大包乾”,正式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1979年10月,小崗村包乾到戶見成效,糧食總産量6.6萬公斤,第一次向國家交了公糧,還了貸款。1980年,小崗村産糧6.95萬公斤,1997年增至38萬公斤。

責編:李二慶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