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關於中國工廠的故事,人們已經聽過了很多。下面是二三十年前工廠的樣子和現在的對比。
攝影記者:王文瀾
攝影記者:王文瀾
那張拍于1987年的黑白照片取景的地方是有名的工業城市──景德鎮,也是一座生産陶器和瓷器的古老城市。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直到上世紀80年代,這裡大多還採用古老的生産工藝,工作條件就算不説是原始也是很簡陋的。
另一張照片上的啤酒生産線讓攝影師王文瀾先生著實吃了一驚。照片上拍的是浙江省淳安縣,這個縣是位於浙江省和安徽省交界處的旅遊勝地,自古就有種植水稻的歷史,因此這裡也就成了黃酒(一種棕黃色的米酒)之鄉,酒的配料也是按照當地人的口味調製而成。
但眼見為實,如今這裡很多的年輕人卻更喜歡喝啤酒。放到過去,無論是喝啤酒的觀念,還是啤酒的生産工序,對於辛勤耕種水稻的男女老少來説都是陌生的。
所以1978年開始的經濟改革不僅僅是用新廠房換掉舊廠房那麼簡單:除了工業資本(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海外),中國引進的還有很多新的經營模式,包括商業法規和管理實踐。
更深一層來説,人們的生活習慣也隨之改變。想想如果現在的消費者還像六七十年代那樣的人們沒有最起碼的選擇權,誰還會去投資啤酒廠呢?
如果那樣,想必為稻農們生産啤酒的計劃也會被視作是嚴重的政治和經濟錯誤。因為那些農民按道理是堅持喝米酒的,他們決不喝城裏中産階級喝的啤酒。那個時候,任何企圖讓他們改變習慣的做法都會被當作是在浪費寶貴的公共資源。
不過,一旦有了市場,消費者的選擇也得到了尊重,不只是舊工廠要倒閉,而且新的需求和品味也會以無法想象的速度滋生。
此外,對那些不了解中國工廠先進程度的人要説的是,這裡看到的啤酒生産線決不代表最高水平。看到上面的電扇了嗎,説明這裡還沒有安空調。這個廠子裏必須有人為更多的調整做出規劃。
責編: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