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21時10分,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點火,神舟七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新華社記者李剛攝
新華網酒泉9月26日電 題:從飛天夢想到太空漫步──回眸中國探索太空歷程
記者徐壯志、李宣良
承載著一個古老民族對於太空的渴望,中國航天員第3次飛向太空。在這次飛行中,他們將進行出艙活動,首次把中國人的足跡留在宇宙空間。
公元1076年那個明月高懸的秋夜,當宋代大詩人蘇軾把酒問青天時,是否會想到,932年之後的這個夜晚,中華民族開始了又一次超越夢想的飛天。
從5年前的金秋楊利偉造訪太空,到今年同一個季節,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攜手飛天,中國人不僅把飛天的夢想變成了現實,而且還把目光投向了更為深遠的宇宙空間……
流傳千古的夢想
在距離中國航天第一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幾百公里的大漠深處,敦煌莫高窟每年都吸引著數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人們來這裡,不僅能欣賞壁畫上飛天女神的婀娜身姿和曼妙舞態,還可以感受到一個民族亙古不滅的飛天夢想。
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媧補天……遠在文字出現之前,中國人就用口耳相傳的傳説,訴説著對於太空的嚮往。
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奇文《天問》中,詩人屈原一口氣提出了174個問題,天文地理、博物神話、人物歷史無不涉及。屈原對於天的追問,寄予著一個民族的豐富想像。
夢想,能夠産生難以估量的力量。500多年前,還在哥白尼的“日心説”與統治歐洲1000多年的“地心説”艱難爭鬥的同一時代,明朝的萬戶──一位試圖飛出天外的幻想家,已成了人類第一位飛天的真正實踐者。
美國學者基姆1945年在其著作《火箭與噴氣發動機》中這樣描述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火箭飛行嘗試:萬戶先做了兩個大風箏,並排裝在一把椅子的兩邊,然後在椅子下面捆綁了47支大火箭──中國人發明的一種以火藥作燃料的兵器。準備完畢後,萬戶坐在椅子當中,命僕人點燃火箭……
萬戶的生命,最終殞落在了點燃火箭後的巨響中。多年後,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被命名為“萬戶山”。
遺憾的是,誕生了“人類航天始祖”的中華民族,未能為近代天文學的發展作出實質性的貢獻,也未能成為現代航天事業的先驅。然而,夢想卻深深地植根在了中國人的靈魂深處。
“月球究竟是什麼樣子,是什麼力量使桂花樹永遠砍不倒呢?”中國繞月探測工程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回憶,正是小時候的幻想,使他深深愛上了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