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寧夏輝煌五十年:新上山下鄉故事

 

CCTV.com  2008年09月22日 05:4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銀川九月二十一日電 題:新上山下鄉故事

  中新社記者 劉舒淩

  德隆縣神林鄉,農戶李開慶的拱棚就在縣裏一條混凝土馬路旁。記者見到他的那一天,他背著竹編的大筐,彎腰在翠綠的棚內採摘鮮紅的大個兒辣椒。

  五十三歲的李開慶在六分大的土地上擁有四個大棚。寧夏南部邊遠、貧困的鄉村裏,李開慶笑説,祖輩上就沒這麼種過田,管理完全是兩回事,大家開始都不知會不會有收益。儘管棚和苗都是政府提供,最後還是李開慶等四戶共産黨員家庭做了這個設施農業推廣工程的示範。

  拱棚的收入出人意料地好,李開慶今年才種下的辣椒,每棚已經在集市上賺得人民幣一千多元。

  初戰告捷,功臣是鄉上農業科技服務中心的兩個技術特派員,德隆縣財政支付工資的公職人員。其中一位是家住縣城的甘鴻宇,他的工作就是在神林鄉試點拱棚區,逐個棚子去教農戶怎麼給辣椒、西紅柿等作物澆水、施肥、管理。

  甘鴻宇,是寧夏一種新的科技服務體系下的一員。六年前,寧夏政府機構中的科技人員、未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外地招聘的科技人才、離退休的技術專家、鄉土人才組成近一千一百人,在自治區政府協調之下,帶技術、信息、資金、項目前往農村。

  自治區科技廳介紹,在新的科技服務體系中,特派員與農民“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六年中,科技特派員在寧夏農村投資人民幣兩億六千七百多萬元,與農民建立了三百四十余個“經濟共同體”。

  被稱為“新上山下鄉”的這項工程,一千余位有專長的人短時間內在寧夏山川激蕩起波瀾。

  北部的永寧縣從山東、遼寧引進二十二名園藝方面科技特派員,解決了設施園藝發展技術問題;南部的彭陽就菌草生産建立大學生創業園,近三十名未就業大學生完成了菌草生産技術的本地化、標準化。

  二00六年,一千余名科技特派員獲利三千三百多萬元;近六年間,一百多萬人受益於科技特派員創業項目,受到服務的農民人均收入增長逾百分之十五。

  到今年,寧夏科技特派員從二00六年的一千零九十四名增加至兩千一百八十六名;牛胚胎移植、魚高産養殖、反季節蔬菜種植、中藥材規範化種植等農技開始紮根民間。

  在神林鄉,甘鴻宇和同伴是鄉里最忙也最受歡迎的人。不過,他和鄉里的幹部都説,示範種植將結束,每搭建一個拱棚約需要八百元人民幣,接下來這樣的投資必須依靠農民自己。

  現在看,投資門檻並沒有阻擋農戶的熱情。四個村一千余戶人家,除了三千一百多畝中小拱棚種辣椒、西紅柿,還開始搭建四十畝菌棚種植雙苞菇。

  目前,神林鄉托德隆縣蔬菜協會拓展更多銷售渠道,同時派人前往西安、蘭州、平涼等地學習;而遠來的客商也會從黝黑、敦實的漢子身上聽到,比如誠信、質量、服務這樣的用詞。

  寧夏對於這場新上山下鄉運動越發的有了信心。自治區科技廳在一份報告中如此描述:這一機制充分展現它成功嫁接科技與農業生産家庭的神奇魅力,有效激活農村市場,發揮了科技人才推動農業産業化進程的作用。(完)

責編:王玉西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