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銀川9月19日電(記者艾福梅)中國穆斯林向以強健、勇武、團結著稱於世,為豐富和發展被譽為國之瑰寶的中華武術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據歷史考證,回族武術始於明代,發展于清代,內容豐富,門派繁多,包括拳術、器械、對練等幾十種,既有中華武術的傳統項目,也有頗富獨特風格的民族項目。其中,僅拳術一項,就包括查拳、彈腿、腿拳、華拳、八極拳、形意六合拳等。
在過去,回族武術一直是“傳回不傳漢、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有著嚴格的傳代規矩,所以又被認為是“家門絕技”。但是,隨著社會的變化,回族武術的傳承方法也悄然發生著變化。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回族傳統武術“何棍張槍”可謂聲名顯赫,成為回族武術史上的傳奇。
據“張家槍”第四代傳人張洪安介紹,張家槍是由咸豐年間的靈武郭橋張家灣子武舉人張明德所創,因此槍路徑短、出槍快、槍尖走月牙形劃弧線,又稱“小徑槍”。
張洪安説,張家人嚴格遵守“張家槍”的傳代規矩,家中男子除非因為身體原因不適合習武,均必須習武。由於張家人丁興旺,所以現在會槍法的張家人人數眾多。
在張洪安父親的年代,“張家槍”只傳給了家裏的八兄弟和另外兩個外姓徒弟,然而在張洪安看來,這樣的傳承方式已經不能讓“張家槍”發揚光大。今年60歲的張洪安計劃依靠自家10畝葡萄園的收入開建一個武校,讓更多人來學習“張家槍”。
與“張家槍”齊名的“何家棍”在傳承路上似乎走得更快。第五代傳人何建功早已將“何家棍”對外傳授,收徒弟、進學校。
在眾多回族武術傳人紛紛開辦武校推廣“絕技”的同時,還有一些武林人士致力於挖掘、整理回族“武功秘笈”。寧夏吳忠市楊氏教門拳第六代傳人楊文璽2006年開始挖掘整理部分散落在民間的回族武術精華,整理成冊的5本“武功秘笈”教材包括練功圖譜和文字説明,便於學徒對其義理法技的理解和運用。
回族武術可以強身健體、鍛鍊意志,更是回族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回族武術傳承人的種種努力,對回族武術的發展與延續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責編:孟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