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點擊觀看視頻>>>
“東方紅一號”通信衛星
1976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鄧小平來到美國進行了八天的訪問。這是新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位領導人到訪這個太平洋彼岸的國家。當他代表12億中國人坐進月球宇航車中時,火箭故鄉的人們清楚地看到了今天自己與世界的差距。
航天工業的幾十萬人馬的生活費用和研製試驗經費,一直全都靠國家專用款支撐。但改革開放後國家提出要斷了“皇糧”,一來國家經濟條件有限,二來國家更希望航天工業能長大成人自己創家立業。
自從中央提出軍轉民的戰略方針後,為了自謀生路,原來有許多生産任務吃不飽的航天工廠,都開始試圖生産民品,四處找米下鍋。
1964年8月19日,美國成功地將一顆名叫“辛康1號”的同步通信衛星送入了36000千米高的靜止軌道,定點于東經162.5度的赤道上空。
“長征三號”火箭
就在這一年,通信衛星首次將奧林匹克運動會比賽實況從日本東京轉播給其他各大洲電視機前的觀眾,這標誌著定點衛星通信技術已有能力在幾秒鐘之內將任何信息傳遍大半個地球!
“辛康一號”通信衛星
80年代的太空已經成了商業衛星任意馳騁的世界。光每年的空間通信營業額就高達數十億美元。每年都有為數不少的通信衛星等著要發射,出現了一個紅火的航天發射國際市場。中國首次使用長征三號火箭成功地發射了同步通信衛星後,有那麼幾個人,腦子突然開始轉悠起來:中國的火箭能不能打入國際商業市場?
1986年夏,國務院在中南海召開了一次重要的會議。中心議題是中國的航天技術能不能對外開放?能不能按照市場規則對外提供發射服務?航天部先期進行的對外市場調查所取得的令人信服的各種論據,對國家領導做出決策起了很關鍵的作用,會議最後做出了肯定的結論。
1985年4月,長城公司副總經理烏可力剛剛帶領中國代表團,前往巴黎參加航展,讓中國的航天成果在世界首次亮相。但當時因囊中羞澀,咬了牙才租下的15平方米展位,僅能張貼幾張照片。
左一為陳壽椿,右為黃作義
1982年在聯合國日內瓦召開的第二次探索與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大會會場上第一次出現了中國人的身影,在世界宇宙航行的奧運會上,從此有了中國的名字。
1985年,當中國一開始宣佈中國的運載火箭進入國際市場時,立刻引起了美國的反應。美國使館科技處、武官處多次找到當時航天部外事司交涉,以核不擴散為由,意圖阻止中國的運載火箭進入國際市場。但中國人説自己做得是“小買賣”,只是對世界航天發射市場的一個補充。按當時航天部領導的話説:不過是想出去“找幾個零花錢”,國外同行們大可不必那麼緊張。
1988年底到1990年1月間,在國際市場上13個招標的衛星發射服務中,美國中標3顆,阿裏亞娜中標9顆,而中國僅中標1顆。
美國航天飛機發射
機遇有時會不期而至。1986年,被稱作世界航天史上的黑色災難年。繼1月28日發生了震驚世界的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機毀人亡事件後。緊接著一系列的事故讓世界火箭發射市場幾乎癱瘓。一時間,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衛星廠家和用戶都著急起來。天上運行的衛星壽命將盡,地上準備好的衛星排成長隊等待發射,而阿裏安火箭發射的日期尚不能確定。衛星的製造商們想起了一年前曾被他們冷遇的中國火箭。
其實在此之前,中國的對外發射服務已經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這一年的3至4月期間,航天工業部代表團在美國進行了大規模的長征系列火箭的推銷活動。在十幾天旋風般日程安排中,先後與十幾家宇航公司進行了接觸,連續進行了多達24場的中國火箭宣講。
唐津安:“一個是來自發射服務市場承認不承認你?你有沒有合法的地位?當時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和美國打交道。為什麼和美國打交道呢?因為這個市場他是算老大……。所以這第一關就是美國。和美國打交道那真是天天給你出難題。”
1986年,在美國的著名的麥道公司的談判室裏,兩名中方專家在舌戰13名美國技術專家後,終於讓美國人認識到中國人手中有真傢伙,從此美方對中方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認真和尊敬起來。
責編:程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