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精工鋼構:那群築“鳥巢”的人(圖)

 

CCTV.com  2008年07月28日 14:5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紹興7月28日電 通訊:精工鋼構:那群築“鳥巢”的人

  記者 王? 柴燕菲 江耘

  如果沒有2008北京奧運會,也許“鳥巢”所指的永遠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鳥窩,而他們,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一群中國人。但是,在今天以及以後歲月裏,對於許許多多中國人來説,也許對於世界上許多人來説,“鳥巢”從此有了特殊的一種含義,那就是座落在中國首都北京的一個著名的建築。它也許會成活一千年,也許有一天,會有很多後人象我們今天感嘆埃及金字塔、感嘆古宮、感嘆艾菲爾鐵塔一樣,感嘆我們今天北京“鳥巢”的成就,因為我們在這個時代給後人創造了奇跡。而他們,也因此成為了一群和我們不一樣的中國人,一群為北京奧運築“巢”的人。

  2003年,當中國國家體育場設計模型首次與世人見面時,那個形象,幾乎所有人腦子裏同時閃出“鳥巢”兩個字。從此,一個用鋼鐵編織的巨型建築被賦予了一個親昵而又形象的稱號──“鳥巢”。

  “鳥巢”從設計創意來説,看臺設計東西高、南北低,為了貼合看臺設計,外表的鋼結構造型也成了東西高、南北低,遠遠望去,像極了“鳥巢”。

  整個“鳥巢”建築通過巨型網狀結構聯絡,內部沒有一根立柱,看臺也是一個完整的沒有任何遮擋的碗狀造型,賦予體育場無與倫比的震撼力。

  鳥巢是鳥兒銜來一根又一根樹枝搭建而成,北京奧運“鳥巢”亦是如此。先進的設計理念背後,需要強大技術和工程來支撐,需要數以千計的建築工人們日以繼日的工作來完成了這一個浩大的工程。

  而這其中,來自浙江紹興精工鋼構的一群人,他們承接了一半以上的“鳥巢”鋼結構的彎曲、焊接和安裝,他們就是最偉大的“奧運築巢者”。

  築巢亦逐夢

  2006年9月17日11時,“鳥巢”脫去了一直以來保護的“外衣”,依靠著24隻柱腳,真正的“站立”起來,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其魅力和雄姿。

  “很多次回想那個場面,我都難以相信。”負責“鳥巢”焊接技術的高級工程師戴為志一直難以相信那一刻傲然於世的“鳥巢”就是通過他的手一起來完成的。

  62歲的戴為志之前一直從事焊接工作,雖然在這個行業建樹頗豐,但是能夠在有生之年完成一個具有影響力的代表作品,是其畢生為之奮鬥的目標。

  能完成“鳥巢”這個建築,是戴為志一直沒敢去想的。“原來的設想是做一家電廠,因為在焊接領域中,電廠的獨特性相對明顯。”戴為志説,當他接觸到 “鳥巢”設計方案後,以前任何想法都沒有,只想去做“鳥巢” 為了理想而奮鬥,戴為志在那一刻變的年輕起來。雖然已近退休年齡,他毅然決然的辭掉了原有的工作,轉投到精工鋼構集團,參與到“鳥巢”建設當中來。

  幾百天的風餐露宿,“鳥巢”在戴為志的眼睛裏慢慢長大。“看到這個鳥巢,我這一輩子的夢算是圓了。”

  圓夢的並非戴為志一人。在精工鋼構集團中參與鳥巢建設的人很多,包括精工鋼構的控股公司、中國精功集團的董事局主席金良順也是在圓一個傳世的夢想。

  放眼世界,法國有埃菲爾鐵塔,美國有白宮,這些建築都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這些建築也都是流芳百世的藝術品。“中國也有一座長城。不過,長城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金良順表示,中國在世界上缺少一件著名的當代建築,這是一個遺憾。

  作為一個建築行業的中國人,金良順心中一直也有這樣一個夢。

  “鳥巢”幫助金良順實現了這個夢想。“我希望‘鳥巢’能夠名垂千史,成為能夠代表中國的建築。”金良順的這句話,讓記者肅然起敬。

  “鳥巢”的確是一件代表中國的建築,正如戴為志所説,中國不會再去建第二個“鳥巢”,世界也只有一個“鳥巢”。

  金良順所追逐的是一個代表中國的建築,戴為志追求的是一個證明自己的建築,很多精工人做夢也沒想到自己能為北京奧運會添磚加瓦。

  “我保存著一套印有‘鳥巢製造’字樣的工作服,儘管衣服已經被焊接的火花燙的到處是洞了,但是依舊十分有紀念價值,因為衣服見證了我曾經參與了‘鳥巢’的建設。”精工鋼構集團的工人貝德季説起他曾是“鳥巢”的建設者時,滿臉的自豪。

  的確是自豪,就在“鳥巢”建設時,當一群穿著“鳥巢製造”工服的人走在廠區內,其他的員工都會向他們投來敬佩和羨慕的眼光。即使至今,仍有很多當年的建設者還穿著這身工服。

  還有一些工人則因為廢寢忘食的工作,致使衣服爛掉無法保存而懊悔不已。不過,慶倖的是,當年建設“鳥巢”時,他們偷偷的在“鳥巢”柱腳裏面留下了各自的名字。

  畢竟,一個傳世的作品就是通過他們一滴滴汗水、一根根焊條焊接而成的。他們有理由自豪起來,也有資本向周圍的人炫耀:“鳥巢”就是我們這群精工人參與建設而成的。

  激情才能創造奇跡

  “鳥巢”是一個鋼結構的建築,需要人工將許多材料通過一道道焊縫連接起來,最後合攏成為一個巨大的建築。就如同小孩子搭積木一樣,將一塊塊積木拼接起來,最後成形。

  戴為志等人的工作便是“搭積木”。鋼材是積木,焊槍是孩子的手,雖然形式差不多,但是難度增加了無數倍。戴為志的這個大積木搭出國門,已經成為世界鋼結構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跡了。

  “鳥巢”不同於一般的建築,4.2萬噸鋼構件交織而成的美麗弧線,既是呈現獨特設計風格的美學元素,又是支持主體建築的骨架,這些骨架使用的鋼材便是一種建築史上首次使用的Q460號鋼材。

  Q460號鋼材的柔韌性和剛性都要強于普通建築鋼材,如何將它們連接起來,如何把此類鋼材與它類鋼材連接起來,如何把數量龐大的它們焊接稱穩固的力學構件……所有的問題都是戴為志以前所未碰到的,他面臨著有生以來最巨大的挑戰。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被連接的鋼板之間都是相互排斥的,當這種力量達到一定程度時,鋼構件中最脆弱的焊點就會開裂、變形甚至斷裂。

  而“鳥巢”是絕對不允許有任何一道裂縫的,因為每塊鋼板都承擔著自己的力學任務。“這是一副多米諾骨牌,”戴為志形象地説,一塊鋼板出了問題,會導致其它的鋼板一塊一塊的相繼出現問題,最終導致“鳥巢”分崩離析。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戴為志開始大量計算和試驗,戴為志的焊接方案最終統一了鳥巢建設初期的各種聲音,獲得了業內的一致好評。

  接下去便是開始將“鳥巢”從圖紙搬到地面上了。為此,戴為志在全國範圍內精挑細選了500名焊工精英。

  雖然是焊工精英,但是面對“鳥巢”時,以前的技術變得不再有用,仰焊、地下焊接、高空焊接……太多的新技術革命讓所有人都成了小學徒。

  施工開始於寒冷的冬天,北京冬天的低溫氣候成為了焊工們首先要克服的技術障礙。為了保證在零下二十多度的焊接質量,施工人員特意前往哈爾濱專門試驗在低溫下怎麼保證焊接質量。雖然經歷了無數次的第一次,但是所有的焊接技術都被這批頑強的工人們所克服。

  其實在焊接之前,精工人就面臨著一個更大的問題,如何將巨大的鋼柱扭成不同形狀。無模成型的新技術也是首次在鋼結構建設中使用。

  看過“鳥巢”的人都知道,是一條條不同弧線的鋼柱讓“鳥巢”既具備了陽剛之氣,也匯集了柔和之美。 但是,構成鳥巢的“樹枝”是一條條巨大的鋼板,而不是樹技。

  將幾百噸的鋼材進行不規則的扭曲,難度可想而千。最初,精工人使用傳統的火焰定型法,但是200噸鋼材試驗下來,火焰定型法不僅耗時長,也無法達到施工要求。

  為了攻克技術難關,胡超青&&成立了一個彎扭車間,並通過集團技術中心引進最新的無模定型技術,開啟了一項鋼結構建築的新技術革命。

  第一個合格的扭曲構件在胡超青的眼中,似乎是一個難産兒,因為他和工人們吃住在車間,用了10天10夜,攻克了箱體式鋼構的扭曲尺寸把握和全方位焊接技術的把握兩個難題,最終迎來了“鳥巢”的第一個扭曲鋼構件。

  “鳥巢”在建設過程中誕生了太多的奇跡, “鳥巢”本身自然也是一個奇跡。尚未正式竣工時,它便在世界上獲得了諸多榮譽:《泰晤士報》評出全球建設中的“最強悍”工程,“鳥巢”躋身全球十強;美國《時代》週刊選出世界100個最具影響力的設計,“鳥巢”奪得建築類最具影響力設計的桂冠……

  鋼鐵的意志才能馴服鋼鐵的“鳥巢”

  天亮出操,白天練習技能,晚上要做30個俯臥撐方能睡覺……軍人的生活方式從“鳥巢”建設初期便出現在焊接工人身上了。

  戴為志用軍人的要求打造出了一支過硬的焊工隊伍,從而確保了整個施工過程中,工藝合格率達到了100%。

  因為只有工人們用鋼鐵的意志才能馴服這個用鋼鐵扭成的超級大“鳥巢”。

  時任“鳥巢”建設拼裝項目部總工程師的沈李強向記者講述了“鳥巢”成功的背後故事。

  “‘鳥巢’建築的構件很大,前期是加工好一個個小構件,然後送到北京現場組拼成大的構件,再吊至空中進行組裝焊接。”沈李強用例子道出了其中的難度,一個“鳥巢”的柱腳有200多噸,差不多多有555米這麼大,柱腳內部又很複雜,一個柱腳需要12個焊工24小時不停的焊,焊兩天兩夜才焊好一條縫,為了保證焊接質量,這其中不允許有任何焊接間斷。而整個“鳥巢”需要12根柱腳,以及幾十根支柱腳。僅僅柱腳的工作量,便可想而知。

  柱腳落地後,工人們還常常連續在數十米的地下施工十多個小時,缺氧、耗費體力,很多工人在完工後體力透支,幾近虛脫。

  地下作業難度高,高空作業難度更大。在“鳥巢”合攏的最後幾天,幾百名工人被吊在空中作業,“吃喝拉撒都在空中,直至一條焊縫被完整的焊好。”沈李強説,完成一條焊縫往往要十多個小時。

  這樣的日子並不是一天兩天,整整一年多的時間,工人們憑藉著鋼鐵般的意志和超人的毅力完成了“鳥巢”的建設。

  就在“鳥巢”合攏的那幾天,戴為志特別的緊張,就連之前每天四五個小時的睡覺時間也睡不踏實了,“雖然明知不會有問題出現,但是心裏還是放心不下。”

  其實,從鳥巢建設最初期戴為志便操上了這份心。已經60多歲的戴為志和工人們一樣,吃在工地,住在工地邊,每天晚上都要到十一二點睡覺,這還是在他人催促下,才肯回去睡覺。整個建設過程中,老人也只有春節才回過家。戴為志如同老鳥一般,守候到築巢完成。

  一樣守候的還有貝德季,為了趕工期,吃住在車間不説,就連年幼的兒子高燒住院,他也堅持在戰線上。“其實這樣人很多,工友在五六十度高溫的箱體內焊接直至中暑,去醫院挂完點滴後,拔下針頭馬上拿起焊槍。”貝德季數起身邊的工人,在那個時期有太多太多的感人事。

  因為有了那麼多人的守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梧桐之樹,鳳凰來棲。”精工鋼構的那群人已經為北京奧運築造了一個美麗的巢。2008年8月8日,奧運之“巢”將敞開大門,迎接來自全世界的運動員和觀眾們。讓世界透過“鳥巢”來認識中國,通過“鳥巢”來共築“和平之巢”。(完)

責編:汪蛟龍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