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記遼寧省遼中縣原信訪局長潘作良

 

CCTV.com  2008年07月18日 18:4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專題:記原遼中縣信訪局局長潘作良

  一個信訪局長的“能耐”──記遼寧省遼中縣原信訪局長潘作良

    新華網瀋陽7月18日電題:一個信訪局長的“能耐”──記遼寧省遼中縣原信訪局長潘作良

    新華社記者朱玉、姜敏

    選信訪局長,遼中縣在全縣幹部裏挑來挑去,合適的人選不好找。

    最後,領導拍板,潘作良最合適。

    信訪局長,是對擔任者要求很高的位置。

    他要有很高的政策理論和法律水平,上訪群眾中,很多人對相關政策和法律進行過鑽研,相對應的信訪局長,不能一問三不知;要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上訪群眾有的並不見得文化水平很高,面對他們的信訪局長,要把黨和國家的政策,給群眾講明白,既要深入淺出,又不能走樣。

    信訪局長還得明白鄉俚民俗,村裏張家蓋房比李家高,擋了李家光,張家的小子還犯渾,李家上訪的事情,信訪局長處理起來,向鄉親要支劣質的香煙,邊抽邊憑著長輩的身份訓兩句,有時反而比講大道理效果好。

    以上種種,當過多年鄉鎮領導和司法助理的潘作良都具備。

    但領導更為看重和認可的,是儀錶堂堂的潘作良,那顆有原則而又軟和的心。

    (一)

    遼中,是全遼寧省的“信訪大縣”。

    這個農業縣,一段時間內社會矛盾比較突出,特別是因土地二輪承包和企業改制等方面引發的信訪問題大幅上升,地處東北,生性原本血性剽悍的群眾經常大規模集體上訪,數次圍堵省、市領導機關大門。

    2004年,遼中縣信訪量衝上新高。

    2006年9月,土生土長的潘作良,接下了縣信訪局長這個燙手的豆包。

    他走馬上任。

    短短一年多,遼中縣信訪形勢急劇改變,成為全省信訪工作放心穩定縣。這期間,潘作良共接待群眾來訪3848人次,平均每天接待六七人次。

    積壓多年的信訪難案在他手裏結案了,久訪不息的矛盾在他手裏化解了。在潘作良離開人世後,領導和同事,總結他的事跡時發現了他與旁人的不同點。

    雖説信訪局長坐在辦公室裏見上訪群眾,就算是盡職盡責,但潘作良除了坐著等群眾上訪,還主動“下訪”!

    遼中縣糧食系統有36名因公致殘的職工,多年來一直為解決傷殘金而上訪。

    潘作良知道了這件事,逐戶了解情況,逐個對號政策,認定必須給予解決。他從縣裏協調資金,依據傷殘職工不同情況,分別予以經濟補償。

    僅用一個月,沉積了多少年的事情解決了。

    在辦公室,潘作良看到了一條腿殘疾的馬仁權,“你有殘疾車沒?”

    “沒。”

    馬仁權平時拄著拐,胳膊因為用力而總有些腫。

    潘作良當著馬仁權的面,給殘聯打電話,“你們有殘疾車沒?”

    一個殘疾人,生活和工作能力都受到影響,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也挨個嘗了個遍。潘作良要車的電話還沒有挂,馬仁權的眼淚成了串,“我的兄弟們都沒有操心過我這個事兒。”

    上訪群眾白桂榮的丈夫,被人打傷致殘,沒多久就離開了人世,唯一的兒子又因意外事故被摘除了脾臟,白老太太不服這個理,她到處上訪。

    潘作良又開始“下訪”了。他有空就去看白桂榮,自己掏錢請人幫白桂榮種地,為她爭取救濟款、辦理低保,還幫她建起了三間瓦房。

    逢年過節,潘作良會問候白桂榮:“老太太,過年吃上肉了嗎?”

    (二)

    潘作良説,老百姓活得不容易,沒有難事他們是不會上門訴求的。 咱不欠人家政策,欠人家感情。

    他也説過,老百姓的事兒比天還大。

    這話,不是在大會發言時説的,而是對下屬,告訴他們要對上訪百姓有耐心時説的。

    潘作良在遼中縣,是個名人,也是個“能耐”人,北方話的“能耐”是有能力的意思,可這裡的“能耐”是有能力、有耐心的簡稱。

    看著工作中對下屬發脾氣的潘作良,很多人納悶,他看上去是個粗粗拉拉的人啊,怎麼有時那麼細緻呢?

    信訪局無權無錢,只是協調作用,但卻是幹群關係和社會矛盾的寒暑表。以前,遼中縣信訪局被人家編了順口溜:七個人沒有科,顫顫搭搭一台破車,説了不算天天説。

    沒有任何物質上的好處,就只有靠人心來凝聚了。潘作良的同事,可以分頭講出來這個大個子局長對下屬要求嚴格,態度有時甚至有些嚴厲,卻又關懷備至的事。

    請快退休的老信訪幹部吃飯,席間,禮儀小姐出現了,抱著大束鮮花。一輩子沒有玩過這種浪漫的老信訪幹部熱淚盈眶。

    百忙中的潘作良給下屬過生日的老父親送蛋糕,不收不行。

1/2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