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老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

 

CCTV.com  2008年07月18日 10:5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廣播網  

(二)“跟著黨走就是我的生命”--“方便麵局長”成了黨和政府與群眾的“連心橋”、“潤滑劑”

  “跟著黨走就是我的生命”是記者在潘作良的入黨申請書上看到的,一個農民的兒子,憑著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一步一步走到現在,成為備受老百姓愛戴的信訪局長。

  1965年潘作良出生在遼中縣長灘鄉大兀拉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中,農村自然純樸的鄉情和父母勤勞實幹的作風讓潘作良很小的時候就在心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高中畢業後他毅然考取了農業技術學校,為的只是學有所成後能投身這片養他育他的沃土。

  1984年畢業的潘作良在老觀坨鄉當上了一名司法助理。1986年4月13日他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在入黨自願書中他這樣寫到:“跟著黨走就是我的生命…不謀私利和特權。”從那一刻起,他把對黨和人民的愛全部傾注在平凡的工作中,一幹就是14年。從司法助理到黨委副書記,他為百姓辦了許多的實事,一件又一件的糾紛與矛盾在他的手中迎刃而解。1995年,潘作良被評為省綜合治理先進個人,老觀坨鄉也多次被評為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1998年,潘作良因工作出色被調任到養士堡鄉任黨委副書記,在他分管綜合治理工作期間,全鄉治安狀況有了明顯好轉,各項指標名列全縣的前茅!

  不忘宗旨,心繫百姓,燃燒激情,拼搏奮進。10餘年的基層工作,使他練就了本領,增長了才幹,尤其是在化解矛盾方面,他更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在2004年的土地量化工作中,四方檯鎮成為矛盾最為突出的鄉鎮。縣委決定讓他到四方檯鎮任鎮黨委書記。到任後,他帶領鎮幹部挨家挨戶調查走訪,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情況,一走就是一天。有人不理解他為什麼那麼拼命,可他説:百姓的事比天大,我在這個崗位上就要對百姓負責!

  2006年9月,在遼中縣信訪形式十分嚴峻的時刻,縣委決定任命潘作良為遼中縣信訪局局長。在農村基層工作20多年的他,二話沒説,就走上了信訪工作崗位, 大家都知道信訪部門往往是矛盾的集中處。要把信訪工作做好,需要信訪幹部超常人的心理、超負荷的工作、超常規的時間。潘作良深知信訪工作的重要性,也深知做信訪工作有多麼難。他迎難而上,毫不推託地擔負起信訪局長的重任。他把接待上訪群眾、解決信訪問題與踐行黨的宗旨緊緊連在一起,以極其負責的精神忘我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用生命詮釋了一位基層信訪幹部的光榮使命。

  潘作良在遼中縣信訪局任職局長一共607天,在短短一年零八個月裏,他共接待群眾來訪3848人次,平均每天接待6至7人次,直接辦理重大疑難信訪案件107件,息訪104件。許多積壓多年的信訪難案在他手中得到終結,許多久訪不息的矛盾在他手中得到化解。遼中縣信訪工作迅速躍上了新臺階,信訪形勢出現了新局面。

  在潘作良的眼裏,信訪工作不僅是溝通黨和政府與群眾的“連心橋”,還是融洽黨群幹群關係的“潤滑劑”。他常説:“老百姓過得最不容易,沒有事不會找你,來找你是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他將自己的手機號碼向社會公開,他的手機成了與上訪群眾溝通的“熱線”,上訪群眾無論白天還是晚上給他打電話,他都耐心接聽,並耐心地解釋。他的辦公室就像一個“小集市”,上訪群眾都願意找他聊天、讓他幫助出主意。一次,一位上訪人來訪後再也沒有來找過他,潘作良同志不放心,就主動給他打電話了解情況,進行疏導,使這位本來打算越級上訪的群眾接受了建議,就地找縣有關部門妥善解決了問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許多矛盾糾紛就是在這樣的一次次密切聯絡中得到化解,許多上訪老戶就是在這樣的一次次耐心疏導下息訴罷訪。

  潘作良時刻把為群眾排憂解難放在心上,對群眾反映的問題,總是唸唸不忘。他常説:“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我們要把他們的事當作天大的事。”遼中縣滿都戶鎮東劉家村村民齊靜的女兒在一家醫院做剖腹産手術時被切除了子宮,在這起醫療事故的處理過程中,因有關單位推諉扯皮而久拖不決,齊靜到處上訪。潘作良同志接手這起案件後,多次召開協調會,找主管部門研究,找專家鑒定,即使在他生病或工作最緊張的時候,也沒有忘記過問解決這一案件的進展情況。經過努力,齊靜的女兒最終得到了賠償款。事後,潘作良還為她的女兒辦理了低保。齊靜感動地説:“就是我的親人也沒有像潘局長這樣上心啊。”

  潘作良是遼中縣有名的“拼命三郎”。由於長期超負荷工作,落下了一身病,特別是嚴重的腰間盤突出和面部神經痙攣,經常使他疼痛難忍。但他每天仍像一台上足了發條的鐘錶,一刻不停地忙。潘作良的同事講,他每天都像打仗一樣,是“跑著”在工作。有時頭痛得像炸開一樣,實在挺不住了,就使勁拍拍腦袋,吃點藥,打打吊針。瀋陽市從今年4月19日開展信訪穩定工作“百日會戰”,連續20多天,他每天工作到深夜,直至累倒在工作崗位上。在去世前4天晚上10點多,他趕到一位老領導家談工作,一進屋就倒在沙發上。這位老領導心疼地對他説:“瞅你咋累成這樣呢?”潘作良只説:“事情多,太累了!”在生命的最後24小時,他因忙於工作休息不到五個小時。潘作良逝世後,他的女兒查了他的手機通話記錄:3月份為1201條,4月份為1444條,平均每天40多條,加上座機通話還更多。通話如此密集,可見潘作良工作量之大。

  潘作良有著堅忍不拔的毅力,不管什麼情況,從不怕苦叫累。一次,有7位上訪群眾到縣信訪局要見潘作良。潘作良在電話裏説:“真抱歉,我走不了路,你們把材料送到我辦公室來吧。”上訪群眾進了潘作良的辦公室,看見他腰脫病犯了,躺在床上十分痛苦,臉上滿是汗珠。上訪群眾見此情景準備離開,潘作良説,沒事,哪能讓你們白跑一趟。他吃力地從床上下地,彎著腰,慢慢蹭到水壺前給上訪群眾倒水,並一一送到她們手上。上訪群眾感動得流著淚説:“潘局長,你得好好休息,不能總這麼工作呀!”潘作良説:“你們的事就是我的事,你們信任我,我怎麼能在床上趴著呢?”這幾名上訪群眾一談起當時的情景就掉淚。

  潘作良敢於面對複雜矛盾,勇於化解矛盾,善於處理信訪難題。遼中縣的許多同志講,不管遇到什麼樣的難事、險事,只要潘局長在場,我們心裏就有底。去年冬天,遼中縣劉二堡鎮和潘家堡鎮的100多名貂貉養殖戶,因對養殖小區補助款不滿聚集上訪,圍堵鎮政府。一些群眾大喊大叫,情緒十分激動。潘作良及時趕到現場,大聲對上訪群眾説:“我是信訪局長!有什麼問題我來和你們談。大家再有道理,也應該依法有序反映。”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很快妥善化解了這起集體訪。後來有的同志問他:“當時那種情況,你就不害怕嗎?”潘作良坦然地説:“信訪幹部就是解決矛盾的,如果害怕矛盾,還怎麼做群眾的工作。”

  潘作良時刻揣著一顆愛民之心。他深入群眾,深知群眾疾苦,時刻提醒自己永遠安於清貧、勤儉節約。潘作良經常加班加點,有時來不及吃飯,就衝一碗方便麵充饑,被同志們稱為“方便麵局長”。因為工作需要,遼中縣信訪局的幹部每年都要到北京出幾次差,在北京住個像樣的旅館,一般每天要花費上百元,加上吃飯等開支,時間稍長一點,一趟下來要數千元,潘作良心疼。為節省開支,經常住48元一晚的“澡堂子”。一日三餐基本以小籠包為主,因為他發現吃小籠包不僅省錢、實惠,而且節省時間,可以騰出時間做更多的工作。

  “‘百日會戰’我縣繼續保持領先地位,仍然排在全市第一。信訪大廳建設已初具規模,請你不要掛念,我們會繼續努力的。─潘作良”---這是潘作良發給縣委書記的最後一條短信。

  潘作良以自己對同志和群眾的這份情這份愛,贏得了同事和上訪群眾的由衷敬意與深切懷念。潘作良去世後,許多群眾自發前往弔唁,他的遺體在殯儀館放了3天,48名老知青為他守靈3天,遺體告別時,他們跪在靈前久久不肯離去。傷殘職工馬仁權拄著雙拐來到潘作良靈前,深情地獻上100朵鮮花。潘作良在鄉鎮工作時的老書記韓士庫得知他去世的噩耗十分悲痛,最後一次行使老“班長”的權力,把當年的班子成員邀在一起,含著淚為潘作良穿壽衣為他送別。

2/3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