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老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

 

CCTV.com  2008年07月18日 10:5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廣播網  
專題:記原遼中縣信訪局局長潘作良

  ( 一 )老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不把群眾的事情辦好,就是不孝之子

  他是信訪局長,但老百姓和同事們都叫他“方便麵局長”、“澡堂局長”、“小籠包局長”。

  他在農村基層一幹就是22年,走上信訪局長的崗位僅607天,就解決了重大疑難信訪案件107件,息訪104件,平均一天接待上訪群眾6-7位,對待百姓他是“盡心盡力”,對待工作他是“拼命三郎”,他對黨忠誠,對民負責,把一腔熱血灑在了遼中大地上,最終,他帶病長時間連續工作,倒在了信訪崗位上,奉獻出了年僅43歲的生命!

  他就是遼中縣信訪局局長潘作良!

  他常説:“老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群眾就是我們的父母,不把群眾的事情辦好,就是不孝之子。”

  2008年5月9日下午18時,工作了一天的潘作良局長送走了最後一位上訪群眾後,和同事們一起探討還沒結案的卷宗,突然頭痛難忍,昏倒在辦公桌上,腦部大面積出血,經醫院搶救無效,于5月10日10時逝世。

  5月13日,得知親民愛民的潘局長離開的消息,瀋陽市遼中縣殯儀館,老百姓從四面八方匆匆趕來,來自社會各界2000多人,聚在一起,那天淚雨紛飛,大家都不約而同的來送別這位人民的好公僕!

  一個普通的信訪局長,他的離去何以讓如此多的百姓悲傷動容?是什麼樣的人格魅力讓這一方百姓對他牽腸挂肚,又是什麼樣的精神品質令滿城鄉親對他生死難別?!

  酷暑7月,記者來到了潘作良生活過併為之奉獻出生命的遼中大地,採訪了他的同事、親屬以及部分上訪老百姓,走訪了潘作良生前工作過的單位,生活過的地方,查閱了潘作良的工作日誌,辦過的案卷,全面了解和感受了這位把百姓的事看作比天還大的基層黨員幹部的感人事跡。

  遼中的百姓都説潘局長是為百姓們而累死的,記者看到了潘作良生命最後24小時工作記錄:5月8日18時至19時,在縣長辦彙報信訪情況;19時至23時30分,在縣委參加信訪穩定會,24時到家。5月9日一大早又開始上班,5時30分至7時,在新建信訪大廳檢查維修情況;8時至9時,部署當天工作;9時至12時20分,參加縣長辦公會;13時至16時,接待上訪群眾;16時至17時在信訪大廳檢查;17時至18時,送走最後一位上訪群眾,與有關同志們研究信訪積案,突然説自己頭痛難忍,突發大面積腦出血,經搶救無效,于5月10日上午10時30分溘然長逝,終年43歲。

  300多名老知青們不會忘記潘局長,她們常説潘局長是我們的“好兄弟”---

  2004年,遼中縣300多名“文革”期間下放的老知青要求落實社會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解決這類問題缺乏政策依據,有關部門一時沒有找到妥善解決的辦法。老知青們先後多次赴省進京集體上訪,成為影響該縣和諧發展的不穩定因素。潘作良同志任信訪局長後,多次聽取老知青們的訴求,到有關縣市實地調研借鑒做法,弄清辦理知青勞保、醫保的每一個環節,多次請有關部門的主要領導到信訪局協商。在研究期間,老知青又赴省進京上訪。為了接回上訪老知青,潘作良同志多次往返做工作,有一次他犯了腰病,堅持與老知青們一起坐長途汽車回縣。經過潘作良同志的奔走、協調,2008年1月終於使300多名老知青得到了每月適當的生活補貼,老知青們對此十分滿意。潘作良同志也與這些老知青建立起了深厚感情,被他們稱為“兄弟局長”。老知青劉玉蘭説:“民心是桿秤。領導幹部只要真心實意為老百姓辦事,老百姓就會永遠記著他!”

  傷殘老人馬仁權逢人就誇“潘局長比我的親兄弟還親呢”---

  遼中縣糧食系統有36名因公致殘的職工,多年來一直為解決傷殘金而上訪。潘作良同志上任後,用一個月時間逐戶了解情況,研究分析政策,提出了依據不同情況分別予以一定經濟補償和困難補助的處理意見,這些傷殘職工十分滿意,稱讚潘作良是務實愛民的好幹部。當看到71歲的傷殘職工馬仁權失去右腿、上肢因拄拐而腫脹,潘作良同志就立刻協調縣殘聯,為馬仁權解決了代步車,還為他安裝了假肢。馬仁權老人逢人就誇:“潘局長比我親兄弟還想得週到,他真是共産黨培養的好幹部!”

  上訪群眾白桂榮説“有事隨時給潘局長打電話,他從來都不會不耐煩”---

  白桂榮的丈夫被人打傷致殘,沒多久就去世了,後來唯一的兒子又因意外事故被摘了脾臟,家裏生活十分困難。為丈夫為兒子,白桂榮多次上訪。潘作良同志了解情況後,一方面積極協調解決問題,一方面幫她解決生活困難,有空就到白桂榮家裏去看看,自己掏錢幫白桂榮種上了地,為她爭取救濟款、辦理低保,還幫助她建起了三間瓦房。從此,白桂榮家有了一個“當官”的親戚。得知潘作良去世後,白桂榮失聲痛哭。上訪群眾傅玉蘭説:“潘局長特別熱情,有事給他打電話,他隨時都會接聽,就像親兄弟一樣安慰我們,幫助我們,從沒有不耐煩的時候。”對上訪群眾的熱情、關心和幫助,換來的是群眾的信任。有的上訪群眾講,“只要潘局長知道了我們的情況,我們就放心了,也沒必要再去上訪了”。

  ……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採訪過程中,遼中的群眾爭著給我們講述潘局長的事情,我發現有一個共同點是,大家都説不相信潘局長已經走了,她們説潘局長還那麼年輕,昨天他還在接待上訪群眾呢,怎麼就走了呢,想起潘局長的好,很多人幾次泣不成聲,在場的很多記者也被感染了,都拿出紙巾擦拭淚水,穩定情緒,繼續採訪……

1/3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