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百姓的事情比天大"──記遼中縣信訪局局長潘作良

 

CCTV.com  2008年07月17日 09:5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專題:記原遼中縣信訪局局長潘作良

  遼中縣村民傅玉蘭始終忘不了一個月前那一天的場景:"那是下午4點多鐘,潘局長在辦公室裏接訪我,談著談著,他突然一手捂住腦袋,痛苦地説,玉蘭啊,我頭疼,你讓我靜會兒。"傅玉蘭説,真沒想到,過了不到兩個小時,潘局長就倒下了。

  57歲的劉玉蘭在遼中縣信訪局局長潘作良去世後,每天一大早都會乘車從

  25公里外的長灘鎮趕到遼中縣信訪局,到潘作良事跡展板前駐足,懷念這位把百姓的事看作比天還大、為信訪工作獻出寶貴生命的親人。

  "我總覺得潘局長還沒走,他就在我們身邊,總想過來和他説説心裏話。"劉玉蘭説。

  "如果時光能倒流,我再也不會深更半夜給你打電話了"

  "每當心裏不順時,我就會給潘局長打電話,半夜心煩睡不著覺起來給他打,有時一嘮就是一兩個小時,潘局長從沒厭煩過,讓我感受了人間的溫暖。"傅玉蘭説,她打了10年官司,氣不順,總想找個人傾訴。

  2008年5月9日18時許,潘作良送走最後一位上訪群眾傅玉蘭後,又與有關同志研究案卷,突然昏倒在工作崗位上。由於腦部大面積出血,搶救無效,潘作良于次日上午10時30分逝世,年僅43歲。

  女兒潘鶴流著眼淚查看爸爸的手機通話記錄,她大為吃驚。3月份的通話記錄1201條、4月份1441條。這些電話大多是上訪群眾打來的。

  "幾乎所有的上訪者都有爸爸的手機號碼,四方檯鎮10個村的村民將爸爸電話寫在掛曆上、記在本子上,有的隨口就能説出號碼。即使有人後半夜給他打電話,他也認真接聽、耐心解釋,不斷進行勸慰和安撫。"潘鶴説。

  在潘作良的遺體告別儀式上,上訪群眾王秀俊哭著説:"如果時光能倒流,我再也不會深更半夜給你打電話了,你是為我們累死的啊!"

  當過鄉長、鎮黨委書記的潘作良是2006年9月走上信訪工作崗位的。當時一些親友勸他説,整天聽哭聲、埋怨聲,做的是煩事、難心事,費力不討好不説,更得不到實惠。

  可是面對新時期大量群眾訴求,潘作良心急如焚。"百姓的事比天大,我必須對得起黨組織的這份信任。"他耐心説服了親友,毅然走上了號稱"機關第一難"的基層信訪部門主要領導崗位。

  潘作良從不把找他的上訪者拒之門外。他常説:"老百姓活得不容易,沒有難事他們是不會上門訴求的。"因此,他的辦公室往往成了熱鬧的"小集市"。

  滿都戶鎮劉家村齊靜就是潘作良辦公室的常客。她女兒在一家小醫院做剖腹産手術,發生了醫療糾紛。潘作良接過這一信訪案後,親手起草案宗,協調相關部門,最終讓齊靜的女兒得到了合理補償,併為她申請低保待遇。"心中為百姓著想的信訪幹部是我們國家的希望。"樸實的齊靜説道。

  "信訪工作就要一件一件去做"

  四方檯鎮太平莊村62歲的老人白桂榮聽到潘作良去世的消息,徹夜未眠。5月13日天剛濛濛亮,她就走出家門,從村到鎮步行30裏、花了3個小時,又從鎮上打車到茨榆坨,從茨榆坨坐大巴到遼中縣城,再打車到殯儀館。一輩子沒坐過出租車的老人連打兩次車為見潘作良最後一面。

  她不顧阻攔,拉住潘作良冰涼的手失聲痛哭。她哭她的"好兒子"走了,她哭逢年過節再也聽不到"老太太,吃月餅,吃肉了嗎"的親切問候了。

  如今享受低保的老人回憶起自己上訪的經歷,一個勁地念叨潘局長的好。原來,她丈夫被打致殘後去世,唯一的兒子又因意外事故摘除了脾臟,家中一貧如洗。幾年前,老人為生計成了上訪戶。

  看到老人的困境後,潘作良哭了,他從自己腰包掏出200元錢讓老人先種上地,然後到縣、市兩級民政部門為她奔波,爭取救濟款,辦低保手續,很快讓老人住上了瓦房,生活有了著落。

  300多名"1968年老知青"要求辦理退休手續,解決養老問題,多年來通過各種途徑上訪。潘作良接手這一疑難信訪案後,多次跑相關部門去溝通協商,與老知青們建立了濃厚的感情。

  "天冷時,他請知青進賓館暖和;渴了餓了,他把水和麵包逐個送到知青手裏。他替我們解決問題,還要管我們生活,上哪找這樣的局長啊?"説到這,老知青劉玉蘭滿眼淚水。

  瀋陽市信訪局黨組成員劉軍説:"當潘作良向我們彙報此事時,臉上帶著一種為百姓分憂的快樂。他説:‘信訪工作就要一件一件去做,決不能當傳達室,來回踢皮球‘。"

  潘作良去世後,50多名年近六旬的老知青在殯儀館陪了他3天,只有親人才能這樣為他守靈。當潘作良的遺體準備火化時,他們用身體築成"遮光墻",生怕強光射到潘作良的遺容上。

  在這些老知青看來,潘作良不是一位局長,而是他們的親弟弟。

  現在,近350名老知青每人每月領到了650元的補貼,這筆養老錢來之不易啊!

  潘作良就是這樣憑著對人民群眾濃厚的感情,以極端負責的精神去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力求做到"件件有結果、事事有回音"。

  在他走上縣信訪工作主要領導崗位後的一年零八個月時間裏,共接待受理上訪群眾3848人次,辦理疑難信訪案件107件,使104件重點案件的信訪人止訴息訪。

  早上的一句"我走了",竟成了20年夫妻的最後訣別

  5月9日早晨5時,睡夢中的妻子賈麗娟聽到一句輕輕的聲音--"我走了",沒想到這竟是一起生活20年的丈夫留下的最後一句話。那一段時期,潘作良每天都是早上5時離家上班、晚上十一二時回家,夫妻倆幾乎見不上面。

  悲痛欲絕的賈麗娟十分後悔:5月3日有外出學習的機會,遼寧只有一個名額給了潘作良,可他編了一個善意的謊言"腳扭了",全身心投入信訪穩定的攻堅戰之中。如果勸他去了,也許就不會……

  是啊,潘作良是有名的"拼命三郎"!遼中縣委提供了他生命最後24小時的工作記錄:

  5月8日18時至19時,在縣長辦彙報信訪情況;19時至23時30分,在縣委參加信訪穩定會,發言一小時;24時到家。

  5月9日早5時30分至7時,在新建信訪大廳檢查維修情況;8時至9時,部署當天工作;9時至12時20分,參加縣長辦公會;13時至16時,接待上訪群眾;16時至17時在信訪大廳檢查;17時至18時,與同志們研究信訪積案,直至累倒在他所摯愛的信訪工作崗位上。

  賈麗娟回憶説,潘作良很少休過完整的節假日,農曆除夕沒有一次和家人吃過團圓飯,總是值班;在辦公室加班經常泡一碗方便麵了事,平均一個月要消耗兩整箱方便麵,群眾稱他為"方便麵局長"。

  潘作良一家住在一座有20年房齡的老樓房裏,69平方米的居室從入住就沒有裝修過,老式地板磚都開裂了。不足兩平方米的廁所是老式蹲便,所有房間的燈均為管式日光燈。客廳沙發是木扶手加皮革墊構成的,旁邊立著一台現在很少見的雙環牌風扇。家中值錢的物品就數一台電視機和容量為150升萬寶牌冰箱了。"當了十幾年鄉鎮幹部,家裏竟這樣寒酸。"許多人感嘆道。

  女兒潘鶴對記者説,爸爸用的手機還是6年前的飛利浦老式機型,機身的漆都磨掉了,像個廢棄的塑料殼子。可他卻説,手機能接打電話不耽誤工作就行!

  但他對上訪群眾卻慷慨解囊,時常資助那些家境困難的上訪者生活費、路費,義務幫扶多個特困家庭和貧困學生。據粗略統計,僅給上訪群眾購買簡單生活用品,他就花去5000多元。

  5月13日,遼中縣上萬群眾冒雨哭送潘作良。人們從城鎮、從鄉村、從四面八方趕往殯儀館,為黨的好信訪幹部、人民的好兒子送行。

  "孩子,今天是我的生日,卻成了你的祭日,你真要爸爸的命啊!"潘作良的父親老淚縱橫。

  靈車在長達5公里的政府路緩緩而行,上萬群眾自發地站在了馬路兩側,沿街送行,前後送行的車隊將近2公里。人們舉著"好公僕好幹部好人一路走好""信訪人永遠懷念我們的好局長"等橫幅;路過的汽車也停了下來,依依不捨地送人民的好兒子遠行。

  潘作良帶著對人民群眾的眷戀走了,而"作良精神"永遠留了下來。(記者 姜敏)

責編:趙旋璇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