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激情燃燒的愛──追記遼中縣信訪局局長潘作良

 

CCTV.com  2008年07月17日 09:4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東北新聞網  
專題:記原遼中縣信訪局局長潘作良

  編者按潘作良,中共黨員,遼中縣信訪局局長。2008年5月9日18時,因帶病連續工作,突發大面積腦出血,昏倒在工作崗位上,經搶救無效,于5月10日10時30分病逝,年僅43歲。

  潘作良同志從事基層工作20多年來,始終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真心實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努力化解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為黨分憂、為民解難;他愛崗敬業,奮力拼搏、苦幹實幹,以高度的事業心和強烈的責任感,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他清正廉潔,淡泊名利,始終保持共産黨員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潘作良同志是我省信訪戰線的傑出代表,也是全省各級黨員幹部學習的楷模。

  潘作良同志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的崇高精神和“奮力拼搏、苦幹實幹”的優良作風,必將成為我們建設和諧遼寧和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征途中寶貴的精神財富。深切緬懷潘作良同志,我們就要以他為榜樣,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努力促進社會和諧,做好維護社會穩定和實現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各項工作。

  今天是潘作良同志離去的第45天,為讓各級黨員幹部和廣大讀者能夠更深刻全面地了解潘作良同志的先進事跡,本報特刊發長篇通訊《激情燃燒的愛》,敬請關注。

  潘作良在生命倒數的第607天,接受了一份富有挑戰性的工作。

  每天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對一張張怒氣沖衝的臉,聽到的是一撥接一撥的罵聲、哭聲和埋怨聲,碰到的是一個個扯不清理還亂的令人頭疼的問題,做不完的是煩事、難事。

  然而,正是在信訪這個號稱“天下第一難”的崗位上,潘作良從一個普通的信訪幹部,變成了遼中千千萬萬個父老鄉親心中的一座豐碑。

  有一種愛不能以時間論短長,這種愛是激情燃燒的愛。

  對崗位的忠誠,對事業的責任,對信念的恪守和對人民的奉獻。所有的言行都濃縮為愛的實質:愛黨、愛人民、愛事業。

  607天,只是人生的幾十分之一,但他卻傾盡一生的愛去彈奏和諧的樂章,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極至。

  這607天,是他43年人生的濃縮,也是他成長歷程的完美鏈結。

  潘作良1984年參加工作,從當鄉司法助理、副書記、鄉長、鎮長、鎮黨委書記、縣人大專職常委,到最後定格在縣信訪局長這個崗位,24個春秋,他總是在百姓最需要的時候出現,為他們化憂、解難。

  他付出了一生,不求人們記住他一個字,只願人們懂得一個理:共産黨好!

  愛是責任

  “民之難即黨之憂,幹工作不能怕困難、怕矛盾。共産黨的幹部就是要為黨分憂,為民解難”

  2006年9月,潘作良來到遼中縣信訪局任局長。這是他面對自己仕途多項選擇而選擇的唯一答案。

  平級調動,又是跳到又苦又累的部門,兩年後的今天,人們還在為他的痛快決定而敬佩。

  潘作良一上任,就喊出“我是信訪局長”,但不是在會議的主席臺上,更不是在酒桌上,而是在30多名知青代表圍坐在縣政府上訪的現場。

  “有話跟我説,我會盡我所能給你們一個滿意的答覆。”

  有話跟潘作良説沒錯。

  接手這件6年前就開始的疑難案,他到瀋陽市的蘇家屯、東陵、于洪等區實地調查,搞清楚辦理知青勞保、醫保的每一個環節。

  他向有關部門反映其他城市解決知青問題的相關做法。

  他請勞動局、工貿局、工商局、社會保障局等八個部門的主要領導到縣信訪局開協商會。

  這件案子,光去外地接上訪知青,他就往返了7次。天冷,他把知青請進賓館;渴了餓了,他把水和麵包逐個送到知青的手裏。他對他們説的話,能裝滿兩火車皮。

  16個月的奔走、協調,換來了遼中縣300多名老知青每月的650元生活補貼。這一天,是2008年1月13日。“有什麼問題就上我信訪局來。”這是潘作良與上訪者分手時説得最多的一句話。

  一句“上我這來”,潘作良付出的是607天的早到晚歸。

  信訪局更是天天早早開門,提前上班,只為趕早上訪群眾在這裡就可以施放怨氣、解決問題,而不去堵別家單位的大門。

  一次次親自到外地與上訪者溝通,又一次次將他們親自接回。看著有嚴重腰脫的潘作良坐著長途客車一路顛簸,連上訪者都有些於心不忍,“局長,這活兒您幹嗎要親自來呢?”

  “我的責任大啊!”潘作良語重心長:“只要在這個崗位,就要對這個崗位負責,對你們負責。”

  一頭挑著社會穩定,一頭挑著群眾利益。責任驅使潘作良對工作追求完美。

  他給自己規定:凡遇群眾上訪的急事,自己能辦的立即去辦,自己辦不了的,也要盡全力把有關方面的人員請到現場去處理解決,“一竿子插到底”,決不“公文來公文去”。

  他説:“民之難即黨之憂,幹工作不能怕困難、怕矛盾。共産黨的幹部就是要為黨分憂,為民解難。”

  從個人的歷史積案到牽涉面廣的群訪事件,凡有疑難案件他總是親自接手。只要困難群眾的難事急事沒解決,他就吃不好睡不安,想方設法也要給群眾一個交待。

  於是,除了出差在外,每天上午潘作良必在接待室親自接待上訪群眾。而在下午、晚上的時間,則要接二連三地召開調度會研究解決方案,遇到難題時甚至開會到深夜。

  607天,潘作良共接待群眾來信來訪3848人次,其中解決重大疑難信訪案件107件,息訪104件。平均每天接待6至7人次,每週解決一個疑難案件!

  對信訪部門來説,這是一個讓人沒有喘息之機的數字。

  為了這份責任,同事們説,潘作良是在跑著工作。潘作良則要求同事,你們能跟上我的腳步就行。

  為了這份責任,他甘願放棄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睡眠,自己的假日,自己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自己的健康,乃至───自己的生命!

  頭疼,使勁拍拍腦袋,吃點藥就又忙去了。

  腰脫病犯了,躺在床上也要接待上訪群眾,就為了不讓他們白跑一趟。

  嚴重的面部痙攣,直到影響得已經看不了材料了,才到醫院作了手術。

  就是這樣一個需要休息半年的開顱手術,他只在醫院躺了7天,就回到單位在北京的信訪工作組───一間小旅館裏指導工作。

  很多人曾經不理解潘作良為什麼那麼賣命地工作,如今明白的人愈發多了:潘作良是站在更高的高度俯瞰著一個個經他手的案件。

  在他眼中,信訪工作不僅是溝通黨和政府與百姓的橋梁,還能對社會前進的車輪起到潤滑作用。

  每天接觸到的大多是社會中負面的東西,有人不禁懷疑,它們會不會動搖潘作良的人生信念?

  潘作良回答:“正是這些負面的東西讓我更堅定了為黨工作的信念。一個理想的社會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然,要我們這些黨員做什麼?”

  老百姓相信政府才找政府,真正的悲哀不在於老百姓有冤屈,而是有冤無處訴,有屈無處伸。為群眾挑擔子、分憂愁、暖心窩,這才是共産黨幹部的本分。

  晚上工作到十一、二點,早五點就離家上班,儘管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潘作良卻總是精神抖擻。人們看起來,他就像一台動力澎湃的高速發動機。

  潘作良是富有激情的。他內心的激情就像一泓涌吐不盡的愛的甘泉,擁抱著人民,擁抱著黨,擁抱著事業。

  甘泉之上,他更有一顆精神的太陽───信念,他堅信為人民群眾謀幸福的共産黨的事業是人類最崇高的事業。

  愛的激情裏如果沒有執政為民的責任,怎能釋放這堅忍不拔的力量。

1/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