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4日電 台灣《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論説,大陸觀光客“首發團”今日搭乘週末包機來臺,借用大陸的迎賓語,我們要向來客們説:歡迎,歡迎,熱烈歡迎!
社論説,對於大陸來客而言,這不只是“觀光活動”,他們所嚮往的應是兩岸雙邊的“民間對話”;對於台灣東道主來説,也絕不可將此視為只有“擴大內需”的工具價值,而是希望來客皆能帶回一個值得存憶的“台灣經驗”。
社論稱,兩岸對這場盛會的反應令人莞爾。大陸方面,對首發團的“素質”精挑細選,生怕到了台灣隨地吐痰,丟了大陸人的臉;台灣更是到處都在涂漆粉刷,要對來客遮醜。這個景象,儼然有些像是相親的場合,兩方對於對方皆有期待,且不想讓自己的醜處被對方一眼瞧見。因而,這不只是“觀光”而已,而儼然是在兩岸人民之間搭起了一座“心靈平臺”;彼此看看對方,再回頭看看自己,再共同想一想兩岸的未來。
社論表示,台灣每年有四百萬人次的商旅訪遊大陸,所以,“陸客直飛來臺”才是今天的主戲。據稱,未來將以每日3000名陸客來臺為目標,一年就近110萬人;新聞焦點皆強調將帶來每年六百億元(新台幣)商機及四萬名就業機會,因而使大家都將眼睛盯在“擴大內需”的“經濟效益”。
但是,如前所述,陸客來臺最重要的意義,是在兩岸人民之間搭起“心靈交流平臺”,使真正的民間情懷交互激蕩,在台灣第一現場交匯成對於兩岸未來的共同省思,進而累積解決兩岸問題的民間資源,併為兩岸共同的未來尋找方向。
社論指出,有人將大陸客來臺視為一個“經濟議題”,視其為“財源”;但我們期望各界更能視之為“文化議題”、“社會議題”,珍惜“人心”在其中的角色。也就是説,台灣各界看大陸客來臺,應當站在“兩岸心靈交流平臺”的高度,若能有“人比財重要”的想法,就可能“人財兩得”;切莫將此視為殺雞取卵的“經濟議題”、“商業議題”,那就可能“得財失人”,甚至“人財兩失”。
社論説,連遊覽車司機都被要求“笑得像林志玲一樣”,台灣民眾迎大陸客的熱情可見一斑。我們期望:大陸客旅途沿線的台灣商家“人財兩得”,整個台灣也是“人財兩得”;大陸來客則花錢換得開心,更能在行篋內帶回一個值得存憶回味的“台灣經驗”。
責編:荀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