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追記優秀共産黨員、海軍總醫院原副院長馮理達

 

CCTV.com  2008年07月02日 20:4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專題:海軍醫學專家馮理達

    新華網北京7月2日電 題:用生命詮釋信仰──追記優秀共産黨員、海軍總醫院原副院長馮理達

    新華社記者陳萬軍、王玉山

    辦公室還是原先的樣子:墻上挂著年輕時與父母的合影,窗臺上擺著一盆吊蘭,一個底座已經生銹的紅色暖壺和一個白瓷杯放在茶几上,裹著黑皮的椅子扶手處磨得露出木色,一個素色的方格布墊靜靜地靠在椅背上……

    吊蘭蔥綠依舊,照片上的笑容青春依然,可是,曾經在這裡工作了35個春秋的主人卻再也回不來了。2008年2月8日,海軍總醫院原副院長馮理達走完了飽經滄桑又激情燃燒的83載人生──

    她是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和共和國第一任衛生部部長李德全的長女,是新中國第一批留蘇學生之一;

    她是國內外著名免疫學專家,主編學術專著8部260萬字,3次獲軍隊科技進步獎;

    她是全國第八屆政協常委,第七、九、十屆政協委員,提出政協提案155件。

  信仰:一心追隨黨,歷經磨難矢志不移

    1949年遞交第一份入黨申請書,入黨時已過完50歲生日,臨終前讓兒子代她繳納1萬元黨費……雖然一心向黨,但馮理達的入黨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和挫折。

    今年80歲、曾任海軍總醫院傳染科黨支部書記的于利華老人説,介紹一個國民黨重要將領的女兒入黨,有風險,卻也是自己軍旅生涯中一件很光榮的事。

    新中國成立後,馮理達作為首批留學生被派往蘇聯列寧格勒學院攻讀免疫學。那時,她向中國留學生黨支部遞交了第一份入黨申請書。

    1951年,馮理達再次遞交入黨申請書。但由於當時留學生黨支部沒有發展黨員的任務,她的願望未能實現。

    “文革”期間,馮理達一家受到衝擊。母親李德全被扣上“中國第一號老爺”的帽子,受到批判;她的丈夫羅元錚被扣上“反革命分子”的帽子,失去自由;兒子羅悠真被下放到鋼鐵廠,當高爐裝填工;她自己也被打成“雙料特務”,剝奪了工作權利。

    重重磨難,絲毫沒有動搖馮理達對黨的信仰。

    1973年,馮理達到海軍總醫院工作的第一年,就先後5次遞交入黨申請書,每個月都主動向黨支部彙報思想。

    張傑是馮理達的另一個入黨介紹人,她們同一年到海軍總醫院。當時,張傑只有21歲,在軍校已經入黨;馮理達已經48歲,和張傑的母親同歲。

    “馮理達工作上加班加點,任勞任怨,每天擦玻璃、拖地板都搶著幹,比我們年輕人還積極。按她的表現早符合入黨條件了,可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能及時批准她的申請。可她從不灰心,從無怨言。”張傑説。

    這麼大年紀了為什麼還要求入黨?迫切入黨又圖個啥……面對組織的考察,馮理達袒露心聲:“當年父親追隨共産黨,與國民黨徹底決裂,為此還獻出了生命。1958年,母親在62歲高齡時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永遠跟黨走是我堅定的人生信仰。”

    在馮理達家裏,張傑看到了一張發黃的紙頁,那是馮理達在母親入黨那年寫于蘇聯的一份思想小結:自己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到像飄零多年未有依靠的孩子,真正回到了母親身邊,感到黨的慈愛、黨的偉大,黨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黨,更感到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改變,時代變了,人也變了的意義……

    “我今年只有48歲,比我母親入黨時年輕多了,我只要活著,就要入黨。”馮理達的話,深深感染了于利華和張傑。

    “那時候有人説介紹她入黨要擔當風險,我心裏説你們愛怎麼説就怎麼説,我願意介紹她入黨,而且我堅信沒有錯,她是一個好黨員。”于利華説。

    1975年12月23日,一個普通而又平常的日子,對馮理達而言卻是一生中最難忘的一天。從這一天起,她終於正式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産黨黨員了。

    “她站在鮮紅的黨旗下,莊嚴地舉起右拳,眼含熱淚向黨宣誓……”30多年過去了,張傑仍忘不了馮理達宣誓時的那幕場景。

    那一年,馮理達剛剛過完50歲生日。

    那一天,馮理達在日記本上寫道:“生我者是母親,育我者是黨,做了黨的人,就要為黨的事業奉獻自己的一生。”

  追求:一生熱愛黨,胸懷祖國情係人民

    多年來,馮理達的辦公桌對面墻上,都會挂著一幅她與父母在美國舊金山海邊的照片。

    兒子羅悠真曾問她為什麼非要挂這張照片,馮理達沒有回答;身邊的工作人員也問過她,馮理達還是搖搖頭,不説話。

    直到馮理達去世後,人們在整理她的遺物時,發現了她寫于2007年7月17日的日記中的一段話:每天看著爸爸、媽媽和我在舊金山海邊的照片,媽媽那麼慈祥,爸爸那麼偉岸,囑咐著我要關心祖國,關心群眾,好好學習。親愛的爸媽,女兒沒有辜負你們的期望……

    大海,帶給馮理達的,是一段揮之不去的黑色記憶。

    1948年8月,因反對內戰與蔣介石發生分歧,舉家被逼到美國“考察水利”的馮玉祥和夫人李德全響應中國共産黨的號召,準備回國參加新中國政治協商會議。

    衝破了美國政府和國民黨特務的層層阻撓,馮玉祥全家登上了從紐約去蘇聯再回國的“勝利”號輪船。

    在甲板上,馮玉祥對馮理達説:“我一生走了許多曲折的道路,回國以後,我願意到解放區,為了新中國,像小學生一樣,從頭做起。”

    誰也沒有料到,當輪船航行至蘇聯敖德薩附近海域的黑海上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火災,讓馮理達永遠失去了她最敬重的父親和可愛的妹妹。

    無邊的黑海,也成為馮理達心中永遠的痛。

    但,陌生的黑海和黎明前的黑暗,無法遮住一雙探尋光明、嚮往真理的眼睛。

    從列寧格勒醫學院畢業時,面對校方的真誠挽留,馮理達説:“我是祖國派來的,我要用學到的知識報效我的祖國。”

    歸國後,馮理達先後作為中央、國務院和衛生部防治傳染病工作組負責人,29次帶隊奔赴浙江、湖北、湖南等血吸蟲病、流腦、霍亂、浮腫、痢疾等重疫區一線,以及邢臺地震中心區,挨家逐戶救治病人。

    1959年至1966年,馮理達結合工作實際,撰寫了《北京市肝炎偵檢及防治措施研究》《02弧菌對不同藥物耐受情況》和《湖北江陵縣地區流腦發病及防治措施的研究》等14篇學術論文,被衛生部轉發用於指導全國防疫工作。

    1978年,馮理達組建了海軍免疫中心,組織力量研究抗疲勞、抗嚴寒、抗饑餓等課題,登艦船、下海島,多次深入部隊為官兵進行免疫調理和治療,為海、陸、空官兵進行衛生健康知識授課500多場次。

    1999年,不再擔任海軍總醫院副院長職務後,許多親友和父親老部下一再邀請馮理達到國外安度晚年,她婉言謝絕:“我的事業在中國,我要為我的祖國貢獻力量。”

    ……

    一個從愛國父親這棵大樹上發出的枝丫,漸漸長大,並且長出了枝枝蔓蔓。

    “我想,人活著總要留下一點金錢之外的東西,那麼,還有什麼比愛國主義更有價值呢?”2007年7月29日,82歲的馮理達與兒子羅悠真交談到深夜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她在日記裏寫下了這樣的話,“今天與悠真談到愛國主義,他談得很好,很有見解,愛國主義有了後代傳人,我特別高興。”

    在馮理達的75本日記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是“感謝黨、感謝人民”和“為黨增光添彩”。在每個馮理達認為值得紀念的日子,她都會在日記裏寫出自己的深切感想。

    2005年,在母親誕生109年紀念日,她寫道:親愛的媽媽,您的女兒理達每日都在想念著您,努力做一個你們希望中的女兒,將一切獻給黨、獻給祖國、獻給人民。

    2006年7月1日,黨的85週年紀念日,她寫道:先進性常在,生命力永存。

    2007年7月1日,黨的86歲生日,她寫道:作為一名黨員,我要永不忘黨的教導,一輩子為人民服務。

    “八十春秋一瞬間,歲月滄桑未等閒。少小即懷報國志,畢生幾曾敢息肩。”一首《八十抒懷》,道出了馮理達這位一生愛黨愛國老人的心聲。

1/2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