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26日電(記者張景勇 鄒聲文 周婷玉)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級強烈地震,造成了極其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這場特大地震具有哪些特徵?地表破裂帶在哪?大區域地表如何變形?地震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就這些社會關注的問題,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所長、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南北帶地震構造研究組組長張培震26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作了詳細講解。
強震能量傳遍整個地球 形成長達300公里的余震帶
據張培震介紹,中國地震臺網測定“5?12”汶川大地震的震級為8級,震源深度約為14公里,地震主要能量的釋放是在一分多鐘內完成的。
到目前為止,已發生余震1.3萬餘次,並且還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其中最大強余震震級達6.4級。這些余震主要分佈在從映秀鎮到青川縣的龍門山斷裂帶的中北段,形成長達300公里的余震帶。
這次地震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以地震彈性波的形式傳遍中國大陸乃至整個地球,地震波引起強烈地面震動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和近7萬人的死亡。地震還引發數以萬計的山崩、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嚴重地質災害,毀壞了交通、通信等生命線系統,還形成眾多的堰塞湖,對下游人民群眾帶來極大威脅。這次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破壞性最為嚴重的地震。
地震形成長300公里、深30公里的大斷裂 最大垂直和水平錯距分別達5米和4.8米
張培震説,地震發生後,中國地震局迅速組織了500多人的隊伍對地震災害損失進行評估和地震地質進行考察。考察結果顯示,這次地震是龍門山斷裂帶內映秀─北川斷裂活動的結果。
在地震發生的短短一分多鐘時間內,地殼深部的岩石中形成了一條長約300公里、深達30公里的大斷裂,其中的200余公里出露地表,形成沿映秀─北川斷裂分佈的地表破裂帶。該帶從映秀鎮以南開始向東北方向延伸,經北川縣,過平通鎮和南壩鎮,終止在青川縣的石坎鄉附近。另外,龍門山與成都平原交界的都江堰─江油斷裂也發生了60多公里的破裂。
地震地表破裂帶延伸方向是從西南到東北,斷裂面向西北方向傾斜,相對於四川盆地,龍門山沿這條地表破裂帶既有向上的運動,又有向東北方向的運動,其最大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分別達到5米和4.8米,沿整個破裂帶的平均錯距可達2米左右。在地表破裂帶經過之處,所有的山脊水系和人類建築均被錯斷毀壞,並形成大量的滑坡、山崩、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與之相對應的地表均是震災最嚴重的地方。
張培震表示,由於地震的能量主要沿斷裂釋放,造成地震破壞在垂直于斷裂的方向上衰減很快,所以這次地震對成都平原沒有造成太大的破壞。
因破裂起始點在汶川 地震因此命名為“汶川大地震”
張培震表示,這次地震的破裂起始點在地面的投影對應著汶川縣,所以被稱為“5?12”汶川大地震。
通過地震波反演獲得的沿地震斷裂面的位移分佈表明,破裂帶南段的映秀鎮和中北段的擂鼓鎮─北川縣城一帶的位移量最大,地表地震地質調查證實了這一點,這兩個地段可能是能量釋放最集中的地方,地震災害也最嚴重。
四大原因導致北川縣城遭到毀滅性破壞
張培震説,這次地震破壞嚴重的地方無一例外地都坐落在斷裂帶上。
他特地分析指出,北川縣城遭到毀滅性破壞的原因有四條:映秀─北川發震斷裂從整個縣城通過;縣城附近的地震破裂位移量大,地震在這裡釋放的能量也大;縣城坐落在河灘鬆散堆積物之上,場地效應和地基失效使破壞加劇;大量的山體滑坡和岩石崩塌使得災害雪上加霜。
全球定位系統觀測顯示:地震引起大區域地表變形
張培震指出,這次地震還引起了大區域的地表變形。震後的全球定位系統GPS觀測表明,龍門山和四川盆地除了在水平方向上發生大幅度的相向運動外,龍門山大幅度上升,其幅度正在測算過程中。
四川盆地相對下降,下降幅度在沿龍門山前的安縣、都江堰一帶最大,達30─60厘米,向東迅速變小,到重慶一帶反而表現出數毫米的上升現象,但誤差較大。
這種大尺度的地表變形圖像是地震引起的彈性暫態形變,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停息,恢復到原來的穩定運動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