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跟着聖火看中國):點燃激情,奉獻愛心。歡迎收看《跟着聖火看中國》。結束了在青海湖的傳遞之後,北京奧運火炬來到青海省境內的最後一站,素有“高原古城”之稱的省會西寧市進行傳遞,首先來看今天的傳遞情況。
北京時間8點10分,西寧站的傳遞活動在市中心廣場正式開始。人們一大早就身着鮮艷的民族服裝冒着小雨趕到現場,身着五彩繡的土族小夥姑娘還表演了土族輪子秋,據了解在8月8號,輪子秋將出現在奧運會開幕式上。
火炬傳遞開始前,全體人員首先為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默哀一分鐘,隨後,在現場觀眾“中國加油”、“奧運加油”的吶喊聲中,第一棒火炬手吳天一高舉火炬開始了西寧站的傳遞。
吳天一是第一位從青海省地方科研院所裏走出來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也是塔吉克族的第一位院士。他紮根青藏高原50年,走遍了青海、西藏、甘肅、四川4省區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區,診治過上萬名牧民群眾,整理了大量的臨床資料。在他的參與下,青藏鐵路5年建設期間創造了高原病零死亡的高原醫學奇蹟。藏族牧民親切地稱他為“馬背上的好曼巴(好醫生)”。
青海高原醫學科學研究院院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 火炬手吳天一:我的心情特別激動,要把這種激動劃成一種力量,用奧運精神更快、更高、更強投入到我的高原醫學研究中去,給高原人民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貢獻。
第二棒火炬手於叢樂是青海省建設廳黨委書記。今年5月20日,他帶領青海省工程救援隊赴四川地震災區茂縣,冒着生命危險,為災區人民開通生命通道,當地人民稱讚他們是“高原鐵軍”。
青海省建設廳黨委書記 第二棒火炬手 於叢樂:這次抗震救災回來以後,接到有關部門的通知,非常榮幸的成為這次北京奧運會西寧站的火炬手,我想忠心的祝願我們災區人民能夠早日重建家園,早日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讓我們奧運火炬的祥雲籠罩在我們中華大地的每一寸土地。
今天的第三棒火炬手蔡玉華是青海省一名基層農業科技人員。在她的推廣幫助下,18年來,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油菜和馬鈴薯走上高産優質道路,每年為全國春油菜種植提供300萬畝以上的種子,帶動農民增收3億元以上。當地人親切的稱她為“油菜姑娘”、“洋芋媽媽”。
在今天的奧運火炬傳遞過程中,還有兩位外國友人火炬手,現在大家看到的這位火炬手(第28棒)哈奇是一名在青海工作、生活的老外火炬手。哈奇與體育有一段不解的緣分,年輕時曾在美國廣播公司體育頻道工作,參加過3屆奧運會的轉播。退休後,他來到了西寧,並在西寧創辦了一家傳媒公司,專注培養在民歌、民間舞蹈等方面有才華的年輕人。
西寧是一座有着兩千一百多年曆史的高原古城,這裡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着中國夏都的美譽,夏天平均氣溫在17度到19度。此外,西寧也是一座有着36個民族的城市,除了大家所熟悉的回、藏、蒙古族外,頭戴綠莎的撒拉族是青海獨有的少數民族。傳遞過程中,儘管一直飄着小雨,但是街道兩旁的市民還是不停的揮舞着國旗,奧運會會旗慶祝火炬的傳遞。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位坐在輪椅上的火炬手,叫阿懷民,是一名殘疾人舉重運動員。2001年,為祝賀北京申奧成功,他孤身一人搖着輪椅歷時一個月,經過32個縣市、行程2495公里,從西寧到達北京。阿懷民説,成為奧運火炬手是他一生的幸事,他也希望自己通過努力,參加一屆殘奧會的比賽。
北京奧運火炬在西寧的傳遞全程為8.8公里,共有291名火炬手參與傳遞,人數之多也創造了中國境內火炬傳遞的紀錄。奧組委的工作人員解釋説這是因為青海省格爾木站的火炬手部分轉移到了西寧站進行傳遞的緣故。平均下來,每個人傳遞路程自然就短了許多,很多火炬手不知不覺中就跑過了規定的火炬交接點。其中在西寧的標誌建築崑崙橋段,就有162名火炬手參與了傳遞,每人僅傳遞11米。每個火炬手都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為奧運喝彩,為中國加油。
上午10點15分,隨着西寧最後一棒火炬手、競走運動員李春秀點燃聖火盆,北京奧運聖火結束了在青海的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