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神秘客人的來訪
1990年4月,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接待了一位來自台灣地區的客人──台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的弟子張尚德教授。張尚德先生是台灣地區著名的禪門宗師,此行有意在內地委託一家印刷廠印製禪學研究書籍,在祖國大陸進行交流。還聽説張先生帶有鉅額投資意向,欲尋與上海市主要領導會面的機會。
此時,負責與張尚德進行學術交流的馮契教授把我找去,問我:“聽説你有辦法與汪道涵取得聯絡?”我回答説:“我有一位親戚在國務院外經貿委曾與汪老同過事。去年《社會科學》雜誌(我所工作的單位)成立十週年時我曾經請他為雜誌題了詞。”馮先生對我説了一些張尚德來上海的意圖,希望我能聯絡汪老,請他出山與台灣客人見一面。
一場特殊的對話
一番艱苦的努力,我冒昧地直接往汪老家打電話。終於,汪老接起了電話。我遂將自己所了解的張尚德此次來滬的情況和用意一一道出,並轉達了張先生和馮先生邀請他參加26日華僑飯店午宴的事。特別提到張先生帶了50億美金投資意向。汪老在電話中未表示任何態度。
4月26日上午9時,張尚德教授在地處上海市中心附近的華僑飯店9樓松鶴廳作了整整一天的“禪的超越性”報告。下午4點半,在報告會接近尾聲時,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丁禎彥教授突然急匆匆地走到我面前告知我:快!汪市長(當時人們出於尊敬,對已卸任的汪老仍這樣稱呼)馬上就到,你趕快跟馮先生下樓去接客人。不一會兒,只見汪老輕車簡從,僅帶了方秘書一人從黑色的奧迪車上走出。華僑飯店飲食部趙雅美副經理即刻安排工作人員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大宴會廳隔出一間小會客廳,並將汪道涵、馮契教授、張尚德教授引入會客廳……
此刻,一位儒宦(原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周瑞金同志在回憶錄中對汪老的尊稱)、一位哲人和一位禪師開始了兩岸歷史性的對話。三位先生的對話主旨從佛學、禪宗、投資──中國傳統文化、天地、祖宗──孫中山、博愛、天下為公──制度、主義、信仰──和解、家和、國興──漸漸地進入了兩岸關係……汪老談得興趣盎然,原打算一個小時的會見又延續了半個小時。最後,汪老風趣地笑吟了一首客家民謠贈張尚德先生的秘書(吳秘書祖籍係廣東梅縣客家人):“臨別贈送酒一杯,望君早日衣錦歸;路邊花兒切莫採,家中還有一枝梅。”
事情發展的臺前幕後
這次上海會面之後,兩岸加快了民間交往的步伐。1990年11月辜振甫先生出任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同年12月31日始,兩岸密使在南懷瑾先生香港的寓所中重開國共兩黨會談。1991年12月,汪道涵先生出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海協會”和“海基會”在香港以民間機構的形式舉行了會談,達成了“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錶述”的“九二共識”,“共識”成為以後兩岸正式對話與談判的基礎。
從南懷瑾先生的囑託到張尚德先生的成行,前後準備了三年。從1990年4月26日跨越至1993年4月27日“汪辜會談”正式舉行,恰巧又是整三年。這是一種時間概念上的巧合,還是這“三”字冥冥之中意味著什麼佛家讖語?閩粵臺地區素以“三”字音同“生”而示吉祥,這兩個“三”字是否意味著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之意呢?!從最近報章發表的追憶汪老的有關文章中了解到,中央早在1988年就有意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隱士”南懷瑾先生作為兩岸關係的傳話人。而在張尚德先生回到台灣後發表在達摩出版社的回憶文章中提到,進入大陸前夕,南先生在香港的寓所中兩岸密使已有了接觸…… (王恩重 摘自《中華兒女》)
責編:馮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