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總裝駐川某基地80後碩博士科技幹部抗震救災紀實

CCTV.com  2008年06月11日 09:3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專題:抗震救災英雄譜

專題:四川汶川大地震

專題:抗擊震災:最可愛的子弟兵

  新華網消息:作為科技幹部,如果沒有地震,他們應該在試驗場、在計算機前,埋頭科研,從事自己的課題。然而,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軍人的使命責任,讓他們這批80後的青年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了抗震救災的第一線。

  為了生命的繼續,在災難中接受洗禮

  地震發生後十分鐘,當大家尚未從驚恐中回過神來,離重災區北川較近的一個研究所就接到駐地永安鎮中心小學的求援,有4名學生被壓在了宿舍廢墟中!

  拯救生命,刻不容緩!

  11名年輕科技幹部組成救援分隊,火速趕到學校。

  面對余震不斷、房屋隨時可能進一步坍塌的危險,在橫七豎八的殘墻瓦礫上,沒有重型機械,大家只能用手刨,與死神爭奪時間。許多人手被劃破也毫無知覺。經過6個小時的努力,從廢墟中成功搶救出2名學生。

  13日,科技幹部再次組成應急救援分隊,向黃土鎮出發進行救援,經半個小時徒步行進到達目的地,受領任務對一戶村民進行營救,經過5個多小時的營救,挖出了一名遇難群眾。

  80後青年,生活的一帆風順,總讓人覺得他們經受不起大災大難。然而,在抗震救災一線,他們長大了,成熟了。

  當地震來臨時,程靜賢、李純、陰科、張旭4名年輕科技幹部正按要求緊急撤離,當他們途經綿陽市科委立交橋時,一個頭髮淩亂的中年婦女突然從巷子裏跑出,指著附近一座斷壁殘垣的樓房,哭著請求幫助:"解放軍同志,我媽還在樓上,求求你們幫幫我!"

  早一點撤退到安全地帶,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面對生與死的考驗,他們沒有任何猶豫,立刻跟著中年婦女衝上了狹窄樓道,掰開斷裂的預製板,一口氣跑到七樓。一位全身癱瘓的老太太正顫巍巍地靠在門邊,虛弱地喘著粗氣。

  四人立即將老人平放到藤椅上,一人抬著一個角,托起了"生命之舟",快速衝過煙塵瀰漫的過道。跑在前面的兩名同志避開斷墻,蹲著挪出樓梯口,抬出藤椅,後面兩人緊跟著也挪了出來,將老人從樓房裏背出,跑到了空曠地帶,把老人放下來。

  一分鐘後,斷墻轟然墜落,徹底堵住了樓道,巨大的粉塵頓時騰空而起。那位婦女跪倒在地,泣不成聲,連聲説感謝解放軍,感謝親人。

  用行動踐行宗旨,讓愛的暖流漫溢

  畢業西北工業大學的研究生周正,無論是在心理上,還是在行動上都做好了上前線的準備,但最終未能如願。

  不能到一線與死神搏鬥、與鋼筋、水泥、混凝土搏鬥,但可以為受災群眾服務。

  13日早上,當幾位科技幹部正在食堂吃飯的時候,基地520醫院救護車急促的急救警報引起了他們注意。

  幾位同志決定去520醫院看看。一到醫院,滿目的受災傷員強烈地震撼著他們。醫護人員忙得不可開交,人力明顯不足;在過道裏躺滿了傷員,以前的門診醫生辦公室地板上也躺滿了傷員……醫院凡是能夠住人的地方,都騰出來給傷員了。尤其是在住院部躺著的重傷員,他們有的沒有了胳膊,有的失去雙腿,還有雙眼也嚴重受傷……

  留下來,他們繫上了紅絲帶,自覺充當志願者。

  陳柳君、馮毅、劉磊、周瑜,畢業于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在單位,他們是同學、是戰友,在醫院,他們又是一個團隊。5月13日,面對從重災區北川轉移來的大量受災傷病員,由於醫護人員的短缺,基地520醫院告急。他們迅速前往醫院,抬擔架、抱傷員、搬藥品、作護理。

  身材瘦小的陳柳君不顧自己身體有病,獨自承擔了醫院門診部一、二樓100多名傷員的護理工作。由於地震造成的受傷群眾多半是骨折造成的,不能行走,又沒有家屬陪伴,吃喝拉撒都要人照料。陳柳君便一個接一個地為他們端水,喂飯,幫助清洗身體,端屎端尿。這個平時看起來文靜講究的小姑娘,此時卻沒有任何顧及。

  為了給病人喂飯,她用礦泉水瓶蓋代替勺子一點一點地送。從13日到16日,她整整在醫院忙碌了四天,每一天從醫院回來,都累得頭暈眼花,發吐,吃不下東西,但仍然義無反顧。這個80後女研究生的義舉讓所有知道她的人為之感動。

  為了解決災區失學兒童的上學問題,基地決定在教導隊建設總裝備部綿陽八一帳篷學校。年輕科技幹部們紛紛請戰搭建帳篷,經過36個小時的連續奮戰,就建成了一個可容納1000名學生的帳篷學校。看到災區孩子們進入"新家",露出幸福的微笑。參加搭建帳篷學校的80後科技幹部深刻地感受到愛的價值和無限。"為了祖國的未來,為了孩子們美好的明天,再苦、再累都值!"

  流淌的是青春的血液,鐫刻的是軍人的忠誠

  見到80後研究生馮毅時,他和幾個同事正準備踢足球。到處都是帳篷,他們好説歹説,才找到了一塊地方。

  青春張揚著他們的個性,但災難也砥礪著他們意志。

  地震來臨時,某大型試驗設備上正在進行一項十分重要的型號試驗。這項試驗技術要求高、時間急,每一個試驗數據都凝聚著型號研製單位和基地上下的智慧和心血,十分寶貴。

  地震無情地中斷了試驗。

  震後十分鐘,大地還在微微顫抖。疏散到試驗廠房外的科技幹部,有的驚魂未定,有的交流著內心的擔憂,有的焦急地聯絡著自己的親友。

  研究室領導準備集合隊伍,參加部隊應急搶險任務。這時,鐘世東、唐亮和黃慶3名科技幹部突然衝進試驗廠房大門。

  幾乎在他們跑進大門的那一瞬,大地仿佛又開始晃動。

  幾十雙眼睛望著廠房大門,心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嗓子眼,誰都不敢説話,生怕一聲咳嗽引來更大的余震。

  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大門內靜悄悄的,沒有任何動靜,時間仿佛停滯。

  幾名年輕科技幹部忍不住想衝進去,被研究室領導及時制止。

  "出來了,他們出來了。"有人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其中一人手裏緊緊抱著一台筆記本電腦。大家紛紛松了一口氣。3個人輕鬆一笑:這不是沒垮嘛。現在把試驗數據都集中轉移到這臺筆記本電腦中,地震再怎麼震也不會毀了前面的工作了。

  與此同時,在另一座試驗廠房裏,一場搶救價值上千萬元測試設備的戰鬥也在緊張地進行。

  測力天平,是風洞試驗中不可或缺的精密儀器,一旦毀損,從設計、加工到貼片、校準都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還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地震之後,測力天平校準間墻體破裂、瓦礫滿地,貯存著150台測力天平的庫房一旦坍塌,所有天平將完全毀損。

  天平質量輕的雖然只有幾十克,重的卻有100多公斤,而且搬運過程中儘量不能碰挂。

  80後科技幹部充當了主力。由於存放天平的庫房大門損毀,搶救時不得不取下窗戶上的鐵柵欄,從窗戶上爬進去,一台一台往外搬。有的人手挂破了,有的人頭擦傷了,有的人身體碰在尖利物上被刺出了血,但是沒有一個人退縮,也沒有一個人停下,四個多小時,幾乎沒有停頓,大家終於從危房中成功搶救出全部天平,存放到準備好的安全庫房中。

  趙少美、林海航也在地震發生的同時進行著保護設備的工作。

  地震襲來之始,她們面對儀器中亂跳的數據,立刻本能地關掉電源。看到高壓氮氣瓶搖搖欲墜,兩個體單力薄的姑娘在那一刻幾乎沒有猶豫,就衝上去扶住沉重的氮氣瓶。她們知道,一旦高壓氮氣瓶傾倒,旁邊來不及跑的戰友和周圍的精密儀器都有砸傷損壞的危險。可是,大地搖晃得實在太厲害了,

  軍人的血液在沸騰。兩個姑娘使盡力氣,好不容易才把氮氣瓶移到安全墻角,然後跑出廠房。

  鬥志在災情面前彌堅,忠誠使命的信念築得也愈牢。他們以無聲的行動告訴世人,已經光榮地承擔起社會責任,祖國有這一代人守護,完全可以放心。(周建君)

責編:趙德禮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