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6月1日電 一切為了災區傷員的生命──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醫治批量災區傷員無截肢感染死亡
5月15日9時50分,第三軍醫大學抗震救災指揮部一道緊急命令下達西南醫院:“應四川、重慶兩省市抗震救災指揮部請求,著令你院于23時15分前往四川德陽市人民醫院前接22名災區危重傷員至醫院救治,並迅速做好近期接收批量傷員救治準備。”
10時,西南醫院黨委常委會緊急召開。政委陳徵友態度堅決:“災區人民的生命高於一切!我們舉全院之力,用最好的專家、最優的服務、最高的效率、最先進的技術,全力救治災區傷員!”
一場特殊的戰役打響。
──醫院立即成立災區傷員收治指揮中心,戰時後方醫院收治批量傷員預案迅速啟動,批量收治災區傷員動員令隨即下達;
──圍繞地震傷救治,建立了以骨科為收治中心,急救、腦外、胸外、普外、關節、感染、呼吸、麻醉、放射、檢驗、心理、康復、營養等科室為主的批量傷員救治體系,成立了搶救組、手術組、護理組、轉運組、保障組和21位高級專家教授組成的技術顧問組;
──開通傷員救治綠色通道,暢通了就地檢診、便捷入院快速通道,暢通了檢查、檢驗快速通道,暢通了急救、搶救、處置、手術快速通道;
─一系列實施方案和標準規範迅速下發,制定下發了前接、轉運、傷情分類和院前會診、緊急救治、專科治療、康復治療等實施方案,以及批量傷員標識、入院、病歷、檢查、檢驗、診斷、護理等標準規範;
──組織273名體系科室醫護人員集中進行急救、地震傷救治的專業培訓,清退、轉移住院病人,200張收治災區傷員的愛心病床半天準備就緒。
23時15分,23名醫護人員組成的前接災區傷員救護隊,帶著救護藥品、器材、裝備等物資在急救部整裝待發。
“出發!”隨著院長李景波一聲令下,救護車隊向400多公里外的四川德陽急馳而去。
5月16日6時許,救護車隊到達德陽市人民醫院。救護隊員沒有顧上喝一口水,迅速展開救治工作。
10時30分,經過4個多小時的緊張工作,22名後送傷員安全轉運至救護車上。在返回途中,隨車救護隊員不顧一夜勞累和車輛顛簸,逐一核查傷員傷情。對腿骨折雙脅多發性骨折的陳明春、右小腿開放性骨折並嚴重感染的唐榮碧等4名高危傷員,醫護人員在車上進行了緊急救治。
14時10分,救護車隊安全返回西南醫院急救部。
記者在西南醫院急救部看到,20多輛轉運傷員的推車,成“一”字整齊地排在急救部綠色通道兩邊,按照“一醫一護一志願者一患”救治模式配備的主治醫生、主管護士、志願者義工分列推車兩側。
隨著救護車門打開,一名名傷員被迅速有序地轉移到推車上。來自骨科、腦外、胸外、呼吸、感染等體系科室的專家,僅用23分鐘,完成了傷員的分類轉移、院前會診、入院、建立病歷檔案等接收程序,傷員被相繼收入骨科愛心病房。在有粉紅色標誌的愛心病房裏,每名傷員的床旁都擺放著鮮艷的康乃馨和各種水果,床頭上挂著醫護人員精心疊制的千紙鶴,係著象徵祝福的黃絲帶,處處透著家的溫馨。
5月16日至22日,西南醫院先後接收4批災區危重傷員,共計154名。
面對傷員多、傷情重、救治難的問題,醫院採取了個性化救治方案、個性化營養配餐、個性化康復計劃等救治措施,特別是對特危傷員,更是建立了化驗檢驗、急救搶救、麻醉手術等多學科多環節的協作聯動快速響應機制,使傷員得到及時、科學、準確、高效的救治。
來自北川中學17歲高一學生張照偉,因教學樓垮塌致右小腿擠壓傷,肌肉完全壞死,頭部、胸部多處呈現擠壓綜合徵並出現腎功能衰竭,前方醫院明確診斷“必須截肢”。從綿陽市人民醫院轉運至西南醫院時,張照偉因傷情嚴重,已經神志不清,處於昏迷狀態,醫院當即組織骨科、胸心外科、神經外科等專家進行緊急會診。
“必須立即手術清創,否則無法控制感染,腿保不住,而且危及生命!”專家們很快作出診斷。骨科主任許建中、副主任唐康來同臺手術,經過4個多小時的緊張搶救,手術非常成功。這以後的4天時間裏,專家們又相繼進行了兩次大手術。張照偉的右腿終於保住了,正處於康復和功能恢復之中。
張照偉的成功救治,是醫院啟動戰時收治批量傷員預案和新的救治模式的直接受益者。目前,經過專家連續7天開展148臺次手術緊張救治,傷員沒有一人截肢、沒有一例交叉感染、沒有一人死亡,沒有一人出現並發癥,傷員全部轉危為安,12名傷員已經康復出院。
責編:張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