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抗災信息管理開放透明 為決策提供可靠保證

 

CCTV.com  2008年05月27日 08:1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青年報  

    此次抗震救災,中國政府所表現出的高效率、強大掌控力和敬業奉獻精神,不僅得到了全國人民的一致擁戴,也令大多數西方媒體和評論者感佩不已。誠如國內主流輿論所指出的,抗震救災的經歷,將成為中華民族前進道路上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

    在史無前例的巨大災難面前,我們成就了平靜時期不可能成就的壯舉。這些壯舉,一方面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綿延數千年傲立於世的不朽的內在價值,另一方面也是人性深處向善力量的集中迸發。然而,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不可能是一種常態。因此,所謂"精神財富",就是要千方百計把上述這種突然迸發的精神力量,轉化為一種常態化的、可持續的現實力量。不用説,就是一種制度性力量。

    歷史上,制度性的突破經常仰賴一些特殊的"契機",這種"契機"既有千載難逢的良好機遇,也包括一些令人扼腕的災禍。比較典型的一個例子是:支配了前蘇聯半個世紀、並幫助落後的俄國在短短幾十年裏成功實現工業化的一整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正是在二戰的烽煙炮火中形成並完善起來的。災難迫使人們不得不捨棄常規行事,災難也會激發人們無窮的智慧、勇氣和創造力。

    應當説,在當下的抗震救災行動中,中央、地方、軍隊、民眾、傳媒等社會各種力量的互動、協調與整合是極為成功有效的。作為一個傳媒人,我想集中談一下新聞輿論管理的制度創新問題。

    在我看來,就政府行為這個層次而論,這次抗震救災中,最值得稱道的當數信息的開放透明和對新聞輿論的自由寬鬆政策,這也是中國政府此次在國際上贏得最多讚許之處。本次地震發生以後,政府對於信息和新聞的傳播幾乎沒有任何限制,不僅允許中央和地方媒體積極投入前方報道,甚至對境外和西方媒體赴災情現場也報以歡迎的態度,不設任何限制。事實證明,抗震救災至今的時間裏,信息管理的開放、透明,非但沒有擾亂人心,反而有力地抑制了謠言和猜疑,穩定了人心,進而極大地激發了全國民眾的凝聚力和愛國心。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大眾傳播渠道的自由通暢,還使上達中央、下至每個個人都能夠在第一時間獲知正確資訊,為決策提供了可靠保證。不僅如此,社會中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饋,還迅速將當事人、專家和普通群眾的智慧呈現給政府部門,幫助救助工作的開展。不説別的,如果沒有那麼多感人的新聞報道,會有全國、全世界各地那麼多踴躍捐贈嗎?而國務院作出"設全國哀悼日"、"暫停奧運聖火傳遞"等決定,不也正是從善如流地聽從了廣大民眾的呼籲嗎?

    在這場危機中,新聞放開不僅沒有引起天下大亂,反而極大地配合和支持了黨和政府的工作,在許多地方還發揮了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而在鋪天蓋地的報道中,全國的新聞媒體也體現了高度的責任心和自製力:正面鼓勁,幾乎沒有出現任何能夠引發負面效應的不負責任的報道。在寬鬆的輿論氛圍中,媒體的責任感和成就在整體上提升了一個臺階。

    隨著抗震救災的逐漸推進,特別是進入災後重建階段以後,媒體也一定會將注意力逐步轉移到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上。如何應對和接受質疑,如果改變對信息傳播的單純性"管制"思維,將見證管理者的制度創新意識和能力。同時,在突發事件面前,媒體將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如何以更為專業和有效的傳播方式引導輿論,也將是傳媒需要面對的新課題。(陳季冰)

責編:李星池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