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理性應對"妖魔化中國"

 

CCTV.com  2008年05月06日 16:32  來源:?望新聞週刊  

  

  5月4日,數千名來自紐約及美國各地的中國留學生、華人華僑聚集在紐約弗利廣場,舉行主題為支持北京奧運的和平集會,表達“和平奧運”、“體育不應與政治挂鉤”的心聲。新華社記者侯俊攝

  如果民族主義表現為一種自立、自強、自信、自尊的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説就是愛國主義的同義語

  國際反華勢力利用西藏“314”打砸搶燒事件,掀起抹黑中國的風潮。連日來海內外華人對此表達的憤慨和抗議,是無可非議的。

  不平則鳴!針對一些西方媒體歪曲事實的報道和某些政客支持“藏獨”分子破壞奧運聖火傳遞的行徑,國人應該理直氣壯地進行合理、合法的反擊。不過,需要把握好度,如果過度,可能會正中“妖魔化中國”者下懷。

  多種跡象表明,國際反華勢力借題發揮,興風作浪,直接目的是杯葛北京奧運,損害中國的國際形象。除此之外,他們還有更險惡的用心,這就是妄圖通過“妖魔化中國”,激起中國的狹隘民族主義情緒。

  在國際反華勢力看來,如果官方不能有效控制這股民族主義情緒,可能會演變成盲目排外,如此既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又破壞了中國同西方國家的關係。他們可以趁機鼓動起新一輪“中國威脅論”。他們會説,看!這樣的民族怎麼會走和平發展道路,怎麼能夠同世界各國一道建設和諧世界?

  而如果政府從社會穩定和對外開放的大局出發,強力抑制這股民族主義情緒,則有可能將民族主義的怒火由對外轉向對內,一些蟄伏和醞釀中的矛盾就有可能被激化。從而達到他們干擾破壞中國集中精力實現科學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邪惡目標。

  對國家發展來説,民族主義是把雙刃劍。如果民族主義表現為一種自立、自強、自信、自尊的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説就是愛國主義的同義語。這種民族主義是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存在的。如果一個民族不自立、自強、自信、自尊,而是自卑、自虐,恐怕早就滅亡了。愛國主義有利於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可以調動民眾的活力和創造力,推動政治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

  從另一面看,如果民族主義表現為一種自大、自私、排外、偏執的精神,那就是極端民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是當今世界實現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敵人,是世界一大亂源。

  在全球化時代,世界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各國只有在開放中才能實現真正的發展和繁榮,任何希冀在閉關鎖國中實現發展和崛起的國家,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時,謀求發展和崛起的國家,也只有開放,才能獲得世界對其崛起的接納,儘管這種接納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如果一個國家和民族想承擔某種世界使命,想為世界和平與繁榮作出貢獻,那就更應當始終堅持對外開放。

  中國曾飽嘗閉關鎖國之苦,也曾深受盲目排外之害。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表明,中國深受對外開放之益,中國的發展和崛起離不開世界。中華民族一直有“天下主義”、“世界主義”的觀念,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近年來,隨著中國崛起以及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關注和疑慮,中國舉起了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旗幟,提出了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為此中國要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要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中國要盡最大努力舉辦一次成功的奧運會,就是堅持對外開放,奉行“世界主義”的一種體現。

  然而,畢竟當今世界還遠不是一個和諧的世界,仍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邪惡勢力。一些勢力不願意看到中國強大,患上了“中國崛起綜合徵”,千方百計地要阻止、延緩中國的發展進程。對反華勢力利用西藏問題掀起的抹黑中國風潮,國人要看清其本質,理性應對。

  首先要將反華勢力與其所在國家的人民和政府區別開來。有些媒體和政客是出於自己的偏見和立場,並不代表本國政府,更不代表本國人民。

  其次是要把“妖魔化中國”者中真正有反華意圖者和那些不了解真相跟著起鬨的人區別開來。

  此外,對那些蓄意反華者,還應注意區分,是執意要在戰略上遏制中國,還是受固有思維的影響而對中國仍存有成見。由於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以及文化上的差異,再加上冷戰時期的對抗歷史,不少西方人仍對中國存有很深的成見,這是難以避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解決的辦法只能是通過不斷地溝通、交流來化解、消弭。

  再有,要講究應對策略。最重要的是在法治的框架內行事,要採用和平的手段,杜絕任何形式的暴力行為。應當側重於在輿論上揭露“妖魔化中國”者的謊言,而且要注意用文明的語言。在現時,還要加大展示中國在人權事業、民主政治、西藏建設等方面成就的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理解中國。

  在採取應對措施時,還應考慮行為體的對等。如果對方是個人、媒體、非政府組織或議會,我們也應當以相應的行為體來應對,否則事事都是官方出面表態,既會給人以小題大作之感,又會給反華勢力製造新的“妖魔化中國”言論以口實。總之,理性應對“妖魔化中國”,需要有更加開放的姿態和更加包容的氣度。(劉建飛)(作者為中央黨校國際戰略所教授、中國外交研究室主任)

責編:馮曄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