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3月13日上午9時,科技部部長萬鋼及有關方面負責人將在大會新聞中心(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就“科技創新”問題接受中外記者集體採訪。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記者]我們國家對科技的投入越來越多,但是現在社會上也有一些批評,包括學術腐敗的問題,也包括一些重要的科技經費被濫用的問題,您作為科技部長有沒有打算在今後的工作中把這些問題更好地加以解決?
[萬鋼]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實際上問題分成兩個部分,一是怎麼樣預防和懲處違規行為的問題,二是怎樣衡量科技投入與産出的問題和效益的問題。對於違規的問題,很重要的是人力資源隊伍的建設。
首先對於科技工作的管理者、公務員的隊伍要進行嚴格的教育和培訓。對於科技人員來説,要搞好誠信系統的建設。這兩者歸根到底不能靠人治,而應該靠制度來管理。所以要建立一套運行有序的制度。這個制度是什麼呢?首先,我們在各大科技計劃當中,比如説“863”、“973”,它的管理制度從編寫指南開始,從著手科技建議開始,到整個評審的過程,全都是在網上公佈、網上申報的,所有的項目最後被評審接受、錄取的也在網上公佈,這樣的“陽光操作”是能夠防止細菌的,這一點很重要。
“陽光操作”也要按制度辦事。所以無論在評審專家的遴選上,我們有一個龐大的專家庫,評審專家是隨機抽選的,而且在評審之前很短的時間內進行隨即抽選,很多專家走到一起的時候才知道我們是一組的評審項目。
除此之外,我們對科技進程的管理透明化,很多重大的項目實行監理制,在過程中進行這種管理。我特別要指出的,在誠信建設上,我們也有很多教訓,我們從教訓當中吸收了很多經驗,尤其是我的前任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部長,他退下來後親自擔當科技誠信建設顧問委員會的主任,這個管理委員會有一批很有名的科學家,從他們自己在科技管理和研究過程中的表現來加強誠信建設。一方面是制度建設,還有一方面是思想建設。
還有一個,也是我一直在説的,一定要開條渠,就是《科學技術進步法》提出的寬容失敗,第一次用法律條文的形式規定了一個科技項目,經過大量的實驗證明是達不到目標也是允許的。科技工作是一項高風險的工作,不可能保證每一個項目都成功。如果硬逼著每個項目都成功的話,必然導致造假的現象。我們都知道,科學上很多探索失敗的經驗可能比成功的經驗更寶貴。 [ 2008-03-13 09:55:13 ]
另外,關於科研産出的效益問題,效益的問題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把各類計劃要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比如説科技支撐計劃,這是科技部很大的一個計劃,我們與各個區域緊密地結合,我們建立了將近20個省部“會商機制”,在每一年的省部“會商會議”上,科技部與省共同商會我們今年幹哪些事,這都是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很重要的問題,把國家的經費和地方省市的經費以及企業的經費集中到一起去。我認為,促進經濟的發展需要了解這個區域的發展,最關心的還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
我們確定了奮鬥目標後,我們制定了研發的計劃,這時候我們請專家來,不是説你這個項目能不能幹,而是你怎麼樣幹得好,你怎麼樣從資源結構、産業結構、人力資源、科研的環境建設上,怎麼樣能夠使這個項目真正達到預期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目標。
我們和各個行業的同志們講了,各個行業的目標體現國家的目標,國家的目標也來自於各個行業目標的實現。比如説我們與公安部、交通部共同進行道路安全的科技行動,因為我們都知道,修路需要規劃、需要標準,道路上運行需要管理,這兩者都需要科技,三者結合起來,使我們的道路交通事故減低。 糧食豐産工程是與農業部和國家糧食局在一起,共同看什麼樣的産區、種什麼樣的糧食、用什麼樣的糧種使農民得到效益。
我們在經濟發展規劃上更多地把立項的過程和項目緊密結合,把評審的過程通過資源配置來解決,把項目的驗收工程通過市場應用、通過成果推廣來進行。所有的這些,它既是“陽光”的,又是切合實際的。“863”要攻克關鍵的技術,“973”要探索基礎、探索前沿,每一種的情況都不一樣,但是我們相信,只要它是“陽光”的,只要它是公開的,只要能夠發揮科技工作者的特長,又能夠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的話,它的效益會進一步提高。
責編:喻清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