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360度):我國的住房制度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是實行的福利分房制度。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住房制度改革開始起步,在經歷了多次調整和變化之後,真正意義上的改革是從1998年停止福利分房開始的。首先通過短片回顧一下整個過程。稍候和清華大學房地産研究所副所長 季如進教授繼續討論。
1998年,隨著全國範圍福利分房的停止,中國房改開始了從福利到貨幣的實質性一步。
同時,考慮到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困難,同年國務院下發的23號文件中,把"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多層次城鎮住房供應體系"確定為基本方向,規定經濟適用房要覆蓋到60%-70%的城市人口。
第二年,建設部出臺的《城鎮廉租住房管理辦法》中提出:向具有城鎮常住居民戶口的最低收入家庭提供租金相對低廉的普通住房,以保障公民基本居住權利。此後,京、津、滬等地相繼以租金補貼、實物配租等方式,為收入和住房都困難的"雙困戶"提供住房保障。
1998年到2003年的5年間,全國共建成經濟適用住房4點8億平方米,使600萬戶中低收入家庭改善了住房條件。
但後來的統計數據顯示,1998年到2003年間,房地産投資中的絕大部分資金還是流向了商品化住宅,原有的社會保障性住宅的開發數量被嚴重壓縮,導致大量住房需求被迫轉向商品房市場,全國房價也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飆升。
房價連續大幅上漲給中低收入家庭造成的住房困難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關注。 2005年,旨在穩定房價、調控房地産市場的兩個"國八條"文件連續出臺;2006年,旨在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國六條"出臺;2007年,俗稱24號文件的《國務院關於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發佈。明確要求: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為重點、多渠道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政策體系。由此,中國房地産的調控方向發生重大變化,開始由市場轉向保障。
2008年的兩會上,住房保障體系更是作為一個獨立條目,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視頻連線──[國策解碼]清華大學房地産研究所副所長 季如進教授
連線問題:
1、通過剛才的短片可以看到,其實國家對"廉租住房、經濟適用型住房"等的保障性住房的政策伴隨著房改政策一開始就已經初步確立,但是後來為什麼現實情況和政策初衷發生了嚴重的偏離?樓房越開發越多,但是老百姓買得起的房子越來越少?這其中的原因有什麼?
2、對於城市中的低收入家庭來説,廉租住房制度和經濟適用房制度是幫助他們實現"安居夢"的重要途徑,也被群眾給予了極大的期望。但是我們也注意到,建設部曾于2006年通報了未建廉租房的70個大中城市,某些地處相對發達區域的城市也名列其中,這恐怕就不是資金困難能解釋的,還有,本來前幾年經濟適用房的開發面積就一直偏低,但是很多經濟適用房還沒開盤就已經售空,隨後卻有不少倒賣"房號"的現象,這些恐怕也不是房源有限能解釋的,在有,前幾年經濟適用房到底被那些人群購買也一直被質疑。你覺得,這些現象的根源是什麼?在未來的住房保障體系中,這些問題能否避免?如何才能真正的實現"居者有其屋"?
責編:程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