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2008年3月8日上午9時,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全國政協委員馬培華代表民建中央在會上發言。
發展縣域經濟促進城鄉統籌
一、縣域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國縣域國土面積佔全國的92%,人口占全國的71%,2006年地區生産總值和社會消費總額都約佔全國的50%。從全國看,經濟社會城鄉統籌發展較快的浙江、江蘇、廣東、山東等地區都是縣域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縣域經濟已成為推進農業産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知識化,並最終實現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重要戰備支點。
長期以來,以城市經濟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思想在我國居於支配地位,要素配置過度向大城市傾斜。目前,縣域經濟發展面臨以下主要困境。
一是産業支撐弱。多數縣域的産業層次較低,産業結構單一,鏈條短。縣域經濟整體上表現出“農業大縣、工業小縣、經濟弱縣、財政窮縣”的基本特徵。
二是財政缺口大。在全國地方財政收入和支出中,縣域僅佔22.8%和32.2%,多數縣財政處於入不敷出或處於“吃飯財政”狀態。據估計,全國赤字縣赤字總量佔這些地方財政總量的近80%。
三是規劃建設差。多數縣域缺乏縣域規劃的科學性和長遠性。2006年,全國城鎮固定資産投資完成額中縣域僅佔35.2%。縣域建設普遍缺水少電,信息等基礎設施不配套。
四是金融嚴重失血。許多農村地區60%─70%的資金流向城市和工業區。2006年,縣域內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佔全國的35.3%,貸款餘額只佔20.64%,存貸差高達10482億元,大量農村資金“非農化”。五是建設人才大量外流。
二、為了促進城鄉統籌,必須調整經濟佈局,大力發展縣域經濟。
一要培育和發展縣域特色産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創業型經濟。要推進縣域農業産業化發展,大力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延長農業産業鏈條,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要基於市場比較優勢,根據縣情,選擇農業服務牽引型、工業催生型、城市輻射型、旅遊開髮型、礦産資源型、農産品加工型等不同縣域産業發展模式,通過專業化、規模化的産業集群戰略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要重視民間資本、減低投資門檻、優化發展環境。
二要推進行政體制創新,增強縣級政府的財政能力。積極推進簡政放權和“擴權強縣”。將縣域作為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基本單元,繼續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增值稅地方留成比例向縣域傾斜。在欠發達地區可以考慮免徵增值稅。適度降低農業産業化企業的增值稅率,或實行增值稅部分返還。減輕農村物流業的營業稅稅賦。提高礦産資源補償費,調減中央分成比例。分類處置縣域債務問題。
三要改革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擴大縣域經濟資金來源。人民銀行要明確國有商業銀行各分支機構在城鄉的存貸資金比例,出臺刺激金融機構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在縣域經濟中的作用。國家對農信社的政策性貸款提供風險補貼。在發達地區可組建民營投資公司;在民間借貸比較普遍的地區,可組建區域性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社區銀行。積極探索建立農業保險體系,加強與地方政府及村民組織合作,簡化理賠過程,擴大參保農戶範圍。
四要把縣城建設成為縣域經濟的龍頭和農村城鎮化的經濟中心,保障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序轉移。加強對全國所有縣的統籌規劃,制定相應的縣域經濟發展指導意見和扶持政策。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城鄉共享的勞動資源信息平臺。繼續加強農民就業培訓。城市戶籍應向有勞動技能、穩定職業和收入來源的農民開放,營造良好的農民創業環境。鼓勵廣大民眾進行創業活動,以創業帶動縣域經濟發展。
古人云:郡縣治,天下安。我們相信,縣域經濟的發展必將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發揮更有力的推動作用。
責編: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