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學社是以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的政黨。
九三學社的前身是“民主科學座談會”。1944年底,一批進步學者為爭取抗戰勝利和政治民主,繼承和發揚五四運動的反帝愛國與民主科學精神,在重慶組織了“民主科學座談會”,討論時局,發表政見。後為紀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改建為九三學社,並於1946年5月4日正式成立,選出許德珩、褚輔成、稅西恒、潘菽、涂長望等16人為理事,梁希、盧于道、黎錦熙等價人為監事。
解放戰爭時期,九三學社支持共産黨的各項政治主張,在北平、上海、南京、重慶等地積極參加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等民主運動,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進行鬥爭。1949年1月,九三學社發表宣言,響應中共中央“五.一”號召和毛澤東主席的八項和平主張,擁護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參與了《共同綱領》的制度、中央人民政府的組成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新中國成立後,九三學社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作為自己的政治綱領。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參與國家政治生活中重大問題的協商,組織成員參加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為發展科學技術、教育和醫藥衛生等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走上了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道路。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民主政治建設的新的歷史時期。隨著全國工作重點的轉移,九三學社也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為現代化建設服務上來,不斷開拓工作的新局面。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九三學社貫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積極參加國家大政方針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認真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職責;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充分發揮人才和智力優勢,就教育、科技、知識分子、經濟建設等方面的重大課題進行調研,向中共和政府先後提出了《關於建立長江上遊生態保護和資源開發區的建議》、《大西南連片貧困岩溶地區脫貧與振興經濟建議報告》,以及就“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等重大課題開展深入調研,提出了多項重要建議,受到國家有關方面的重視;面向社會,以“九廣”(九三學社與廣元)、“九臨”(九三學社與臨汾)、“九通”(九三學社與哲裏木盟)三個科教合作區為重點,積極開展科教扶貧、智力支邊活動,為老、少、邊、貧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創造了民主黨派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新經驗;積極開展海外聯絡工作,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服務;努力參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貢獻力量。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九三學社在國家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隨著工作的進展,九三學社組織也有了很大發展。目前除台灣、西藏外,九三學社在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236個市(縣)建立了委員會或籌委會。現有成員105000多人。
九三學社中央歷任主席為許德珩、周培源和吳階平。九三學社中央主辦的刊物有面向國內外發行的《民主與科學》和在社內發行的《九三中央社訊》。
1995年九三學社建社五十週年,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祝賀。江澤民的題詞是:“繼承發揚愛國主義傳統,為統一祖國振興中華而奮鬥”。李鵬的題詞是:“發揮科技優勢,為科教興國作出新貢獻”。喬石的題詞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科教興國落到實處”。李瑞環的題詞是:“推進民主,倡導科學”。
責編:趙旋璇